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董胜波委员: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 培育协同创新生态

2022-03-05 16:25: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评论:0

  近几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始终关注创新,多次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提交提案。经过在此前提案基础上更深一步的思考,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实现科技创新要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努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培育协同创新生态是有力支撑。”董胜波说。

  董胜波认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既可以解决全链条协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探索科研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

  “对科学研究的三个大类: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平台应有所区别。”董胜波说,基础科学研究应为少数顶尖人才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没有明确应用前景、没有成果转化压力及其他压力下,主要凭兴趣自由探索发现自然现象;对应用基础研究,应针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中涉及的基础科学以及交叉学科问题,形成科研机构和高校优秀团队等组成的联合团队,针对问题从原理和机理上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在国家战略领域产生颠覆性创新;应用研究则是重点解决产品化进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问题,需要产学研用密切配合,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先进探测等新兴应用中占领先机。三者所需的创新平台具有不同特点,应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新活力。

  打造开放协作共享创新平台主要是针对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的集中优势,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统筹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

  董胜波说,我国每年产生600万至700万名工程师,在应用研究上有巨大优势,但核心竞争力还是要体现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其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