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中科院研究团队发布游戏技术研究阶段成果

2022-06-28 10:49: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艳 评论:0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彦雨研究团队发布了《游戏技术——数实融合进程中的技术新种群》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通过回顾游戏产业与前沿技术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生的发展历程,研究团队尝试将游戏技术进行独立分析,归纳了“游戏技术”的定义与内涵,首次尝试对游戏技术在芯片、5G高速网络及VR/AR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量化评估。

  根据研究团队定义,“游戏技术”指的是在电子游戏中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以丰富和提升人的交互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技术集群。因其可交互、高仿真、强沉浸、实时渲染等技术特性,正在被逐步应用到社会经济多个领域,成为推进“数实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工具箱。

  该报告指出,电子游戏突出的趣味属性掩盖了游戏技术的科学属性,所以游戏技术长期为人们所忽视。

  电子游戏的发展与前沿技术紧密相关,几乎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会重塑电子游戏的面貌。研究团队详细回顾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游戏的成长历程,将游戏技术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学纪元、产业纪元、社会纪元。

  研究发现,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电子游戏几乎和计算机科学同时诞生。当时的电子游戏,因为明确的规则、严格的边界,以及强博弈性等属性,天然地成为研究和验证人工智能的重要工具。电子游戏与计算机科学这种一体两面关系,在实验室里保持了近二十年。这就是游戏技术的“科学纪元”。

  1972年之后,电子游戏的娱乐属性逐渐被释放出来。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游戏迅速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数字内容产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技术因此进入“产业纪元”。基于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对算力、图像显示、网络带宽的极致追求,在这一时期,游戏产业成为包括芯片、5G高速网络等许多前沿技术的“隐形牵引力”和“技术孵化器”,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游戏技术也开始突破传统的游戏场景,开始被运用到数字文保、工业仿真、智慧城市、影视创作等越来越多不同的领域中。这一时期,被研究团队定位为“社会纪元”,游戏技术开始走出游戏产业,成为推动不同产业数字化转型,走向数实融合、构建数字孪生体的核心工具,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中科院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跨领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量化测评方法,尝试将游戏技术对其他数字产业及相关技术体系的驱动力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引入和测定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游戏技术知识图谱与其他产业技术知识图谱的关联系数等变量,结合国家统计局、相关部委、行业协会的公开统计数据,研究团队初步测算出游戏技术对芯片产业、5G高速网络产业和AR/VR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其中,2020年,游戏技术对芯片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大约为14.9%,尤其是以云游戏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领域,有望让云端算力需求倍增,对于我国实现自主可控的图形计算架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5G和VR/AR,这两个业界公认的虚实融合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游戏技术的科技贡献率更是高达46.3%和71.6%。

  该报告指出,数实融合的下一代互联网来临前夜,“游戏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角力场域,利用“游戏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在范式转换中获得领先和主导权正变成全球重要课题。

  此次,中科院研究团队尝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游戏技术,不仅将有利于全社会更加全面认识电子游戏及其背后的技术全貌,也能更好地引导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数字技术的系统研究打开全新视角。

  《游戏技术——数实融合进程中的技术新种群》报告全文将在7月中下旬正式对外发布。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