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中国100余品类的轻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轻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2-06-28 14:09: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佩玉 评论:0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编制出台了《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6月17日,工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稳发展、利长远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据了解,轻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的20个大类、68个中类行业,全口径带动就业3500万人,在2020年384.7万户制造业企业中,有72万户是轻工业制造企业。

  为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稳发展利长远的重要举措,包括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优化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等5项重点任务。

  推动轻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深入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大力开发塑料制品、家用电器、食品等行业高端专用装备;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支持乳制品、罐头、酿酒、粮油等行业建设优质原料基地;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轻工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施数字化发展推进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进轻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推动轻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废弃产品循环利用,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工程;全面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逐步淘汰高耗能设备和工艺;引导绿色产品消费,促进节能空调、冰箱、热水器、高效照明产品、可降解材料制品等绿色节能轻工产品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

  构建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增加升级创新产品,大力发展功能食品、婴童用品、适老化家电家居等轻工产品,结合行业特色,实施升级创新产品制造工程;提升质量保障水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培育服务,围绕行业、区域、产品三个维度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推广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供应链协同的新模式转型。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工业大国。2021年,我国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6.9%,100余品类的轻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说。

  “十三五”以来,我国轻工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6-2019年年均增长5.9%,2020-2021两年复合增长率为6%。实施“三品”战略成效显著。轻工行业大力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实施工作,轻工消费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有力提升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21年,轻工行业创建4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轻工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分别达到76.9%、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和3.4个百分点,应用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的轻工企业比例位于工业前列,分别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5、2.2和3.7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轻工业共培育了290个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覆盖37个行业,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21年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0%。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体系。“十三五”期间,建设357家绿色工厂、4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公布27项绿色设计产品标准和818个绿色设计产品。

  保持平稳增长有信心

  受国内疫情多发、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等因素影响,轻工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不畅、需求收缩等困难。

  但何亚琼认为,这种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我国轻工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特别是轻工业作为吃、穿、住、用、行等领域的刚性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一定增长。1-5月,电池、玩具、酒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轻工8种重点商品累计出口额1887亿美元,同比增长9.3%,箱包、鞋靴、玩具出口增速超过20%。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轻工业经济保持稳定运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新进步。

  何亚琼介绍,近日,国务院出台了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包括6方面33项;工信部持续开展保链稳链、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扩投资促消费等一系列有力措施;许多地方也出台促消费稳投资等政策。“随着各项助企政策逐项落地,惠企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我们相信下半年轻工业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