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凝心聚力矢志不渝 打好打赢这场长达40年的农业科技攻坚战

——辽宁省阜新市政府与辽宁省农科院农业科技共建40载纪实
2022-12-29 15:31:2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评论:0

  40年光阴似箭,40年筚路蓝缕,40年步履铿锵,40年矢志不渝……

  今年,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共同迎来了农业科技共建40周年。

  从1982年开始,市院开启了长达40年的农业科技共建历程,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共赢发展”的成功之路。

  这是一场在全国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开展项目最广,合作成效最好的农业科学共建活动,推动阜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助力阜新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双方战略合作的力度空前,为政府与科研部门携手合作提供了精彩的典范和样板。

  掀起了粮食增产的革命

  回望来时路,郁郁满芳华。

  1982年,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农业现代化试点县,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全国旱作农业带头人李庆文成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科技扶贫攻坚人,率领专家团队进驻阜蒙县沙扎兰村,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科技攻坚战。

  1983年李庆文当选为全国第一位科技副县长。

  1985年,李庆文首次提出了对传统农业“六项技术改革”,构建了粮食高产稳产技术体系,掀起了粮食增产的革命,不仅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而且结束了阜新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阜新市的阜蒙县、彰武县双双跨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行列。

  1987年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正式向全国推广辽宁省选派科技副县长的成功经验。

  从“九五”至“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孙占祥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来到阜新,用旱地耕作制度、旱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研究成果解决阜新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服务农民增产增收。

  4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专家与当地广大科技人员共同组建联合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旱作农业内涵,提升了我省在全国乃至世界旱作农业领域的研究水平。

  40年来,联合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造了丰水年、平水年和欠水年各年型间作物单产变异幅度低于8%的北方旱作农业记录,为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典型案例。

  在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下,2019年阜新粮食生产又获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5.5亿斤。阜新农业发展迈向新时代2.0版。

  从“黑”到“绿”华丽转身

  阜新经济转型实现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辽宁省农科院的科技共建团队功不可没。

  阜新,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然而随着煤炭资源枯竭,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辽宁省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积极助力阜新经济转型。

  2001年,在共建团队帮助下,设立国家级阜新农业科技园区,2004年成立阜新市农科院,2006年,助力辽宁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推动阜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做大做强,促进阜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等一批共建专项行动,为阜新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40年来,以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为首的科技共建团队依托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及旱作农业为切入点,建立了粮食、油料、两薯、设施蔬菜、食用菌、陆地花卉、果树、畜牧等八个生产示范基地,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

   40年来,共建团队扶持一批特色乡村产业,支撑服务上百家农事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龙头+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品牌培育,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打造出的阜新花生、彰武菊花、驼谷小米、平安肉羊、明水地瓜、沙地甜瓜等一批农业品牌,从阜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把握花生的核“芯”

  花生是阜新的一张靓丽名片,辽宁省农科院的花生团队是活跃在市院科技共建工作中的一颗耀眼明星。四十年来,三代人埋头苦干,刻苦攻关,把握花生核“芯”,选育高油酸花生品种填补东北空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实施花生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花生玉米带状轮作技术研究取得重大创新。

  花生团队培植马亮等10多名本土花生种植能手,带动张淑丽等40多名基层农技骨干,吸引阜新鲁花等10余个加工企业,阜新花生产业强势突显,花生面积及高油酸花生面积稳居全省第一;2017年阜花30号创东北珍珠豆型花生最高纪录。

  2016年全国唯一花生院士工作站设在阜新,2017年阜新市与玛氏(中国)建立合作。2018年阜新市承担农业农村部花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2018-2021年承办4次全国大型花生会议,全国的目光聚焦阜新花生。

  2019年位于阜新的高油酸花生示范项目,平均亩产达800斤,阜蒙县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县、辽宁省花生“一县一业”示范县;老河土镇成为全国花生第一镇,奥龙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40年来,“阜新花生”获批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漂花牌”花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为绿色A级产品 ,阜新花生成为全国优质名片。

  2020年农业部首批“辽宁小粒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落户阜新,阜新率先制定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向全国发出绿色种植倡议,投资上亿元的辽宁谷丰食品有限公司落地,阜新花生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筑起辽西北的绿色生态屏障

  40年前,面对步步紧逼的黄沙,阜新市人民政府与辽宁省农科院共负一轭,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

  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立足彰武防风治沙的前沿阵地,迎难而上,取得了灌木固沙、樟子松沙荒造林和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样板建设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生态建设科研成果,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科研试验示范林4万亩,向全国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超千万亩。

  辽宁省农科院与彰武人民一道将彰武从沙化重灾区,建设成如今的大漠绿洲,筑起了辽西北的绿色生态屏障。

  2022年,辽宁第一片“碳中和林”根植于章古台试验站,新时代防沙治沙用沙工作融入了双碳理念,为大漠风流精神赋予了新时代意义。

  4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300余名农科人员来阜参加共建活动。有1人被任为科技副市长、有5人被任为市政府副秘书长、有22人被任为科技副县长、有1人担任市林业局副局长。

  40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在阜新市累计实施项目447个,投入资金2.66亿元,引进推广粮油果蔬畜牧等优良新品种800余个 ;推广花生膜下滴灌、玉米大垄双行及间套作、水稻育秧、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农业新技术200余项;培育大户200余个,培训农民49.8万,推广应用面积2000多万亩,粮食增产19亿斤,实现经济效益91.2亿元。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深情地说:“40年精诚合作,40年肝胆相照,40年勇于创新,40年倾情付出,我们得出这样的经验: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要以农业资源为优势,以项目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组建一支心系‘三农’、肯于吃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共建专家队伍;要市院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共建共享共赢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