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发力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09-26 09:25:36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张伟 评论: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
 
  9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多地率先发力
 
  未来产业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具有显著先发优势。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培育产业新动能、构建新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获得未来全球竞争先发优势的关键力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高级分析师侯云仙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指的是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的转变。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变,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其主要实现路径是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发展具备较好基础、产业链相对完备的地区已规划部署走在前列。
 
  9月8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和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布局20个未来产业,同时实施八大行动,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北京发展未来产业优势明显。”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立足北京科技产业资源优势,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系统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
 
  例如,面向未来生命健康和医疗需求,北京将在海淀、石景山、通州、昌平、大兴、平谷、密云、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
 
  此前的2022年9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五大产业领域16个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高地。
 
  2022年12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深圳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4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4个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
 
  国家高新区走前列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高新区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正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9月5日傍晚,天启星座“一箭四星”火箭在山东省海阳市“东方航天港”发射,其中一颗卫星命名为“合肥高新一号”。
 
  在浩瀚星空,合肥高新区的足迹远不止“合肥高新一号”。在合肥中安创谷科技园,聚集着不少空天信息领域的企业,中科星图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第一台可交付使用超导量子计算机、全国第一套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全国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均诞生于合肥。今年6月,合肥还在国内率先推动中国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合肥造量子计算机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达成算力合作,实现超算、量算融合。
 
  如今之合肥,量子产业已初具规模,构建起了量子产业生态。目前,合肥高新区共有量子企业54家,其中从事量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企业25家,位居全国第一,量子上下游配套企业29家。
 
  2021年,合肥高新区率先发布《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1+3+N”量子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以量子科技为核心,未来能源、空天信息、生命健康为重点的未来产业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人工智能被列为无锡市前瞻布局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以珍岛数字、永中软件、特赞信息等为代表的AIGC企业正在无锡高新区加速发展。今年6月,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共建Josef Kittler人工智能研究院项目。
 
  发展先进计算,昆山高新区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把握先进计算发展新机遇、开拓先进计算产业新蓝海,近年来已吸引一批中科可控、中科晶上等优质数字经济项目和重大科研载体落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开放高地,在未来产业培育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侯云仙建议,国家高新区要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以一个规划方案、一套政策体系、一个工作专班、一张技术路线图、一批创新人才、一批创新平台、一批先锋企业、一批应用场景、一只产业基金、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十个一”为有效抓手,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