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秘书长、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中国科学院原秘书长邓麦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等领导应邀参加。与会人员还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上海市等专家和学者150余人。
大会首先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秘书处主持,经科技园区发展战略专委会全体会员选举决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火炬中心原主任贾敬敦为科技园区发展战略专委会主任,选举杨辉、沙新华、孙法春、宋捷、谭祥美、李军、柳澎、刘会武等为专委会副主任,同时选举刘会武为专委会秘书长。
围绕新时期科技园区发展的重大关切,科技园区专题论坛邀请了贾敬敦等5位行业专家,分别作了《面向未来的科技园区研究》《中国科技城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于构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思考》《科技园区规划设计要点研究》《中国国家高新区历史贡献、现实特殊困难与纾困对策》报告。围绕“新时代、大变局,科技园,新趋势”主题,邀请6位嘉宾开展高端对话,针对如何把握未来科技与产业趋势、科技园区如何服务未来产业需求等内容,展开前瞻性探讨,不断激发新的观点。
同时,会议还发布了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共有2283家上市公司,较上年增加了327家,其中A股1864家、港股297家、美股122家。
从研发投入强度的整体变化趋势看,2017-2021年,美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18年的5.89%下降至2021年的5%,港股和A股上市公司整体表现趋好。
拥有上市公司的国家高新区数量,从2020年的142家上升至2021年的144家。
从区域分布上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和黄河流域等六大城市群内的国家高新区拥有A股上市公司1696家,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91%,其中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前五位,共1201家,占全国的63%。
从上市公司整体创新能力看,截至2021年底,1864家A股上市公司为国家高新区贡献了33.68%的营业收入、62.03%的研发投入及47.97%的研发人员,PCT专利申请量占国家高新区26.44%,对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度为25.07%。
从组织形式看,上市公司创新100强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共有46家。从科创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看,科创板作为新生板块,在研发强度、人员结构、专利产出等方面表现突出。
《报告》主要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评估的研究背景、指标设计等进行介绍;第二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整体分析;第三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第四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产业创新能力的分析;第五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第六章是对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点评与阶段性总结。
《报告》判断,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进入爆发期,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组织变革速度加快,社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成果转化进程加快,大量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国际交流合作密切,在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方面话语权会逐步加强。
(责任编辑:王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