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科技助力  杭州亚运会“智”感十足

2023-10-07 16:02:42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亚运数字火炬手、开幕式数字点火、“1+6”数字指挥平台、赛场上抢镜的机器狗……杭州亚运会每一个细节里,都隐藏着满满的科技感。
 
  10月4日,杭州亚运会“智能亚运”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亚运信息技术指挥长,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胥伟华表示:“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以前所未有的‘智能亚运’吸引了全球目光,向世界打开一扇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窗口。”
 
  浪漫20秒的背后是超20万行代码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1.05亿数字火炬手以数实融合的方式点燃主火炬塔,视效震撼,令人久久难忘。
 
  “为了这20秒浪漫,我们的技术团队写下了超20万行代码。”胥伟华介绍说,“我们首创性推出 ‘亚运数字火炬手’,开展了‘线上火炬传递’,最终1.05亿人参与(国外150万人),数实融合,软硬结合,背后凝聚了Web 3D互动引擎(Galacean)、AI数字人、云计算、区块链等多种最新的技术。”
 
  除了“亚运数字火炬手”外,杭州亚运会还推出一系列全球首创智能应用场景:发布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元宇宙平台,为全球的用户提供“虚拟+现实”的元宇宙体验;首创性推出电子身份注册卡,先行探索电子签证,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提供快速、便捷、高质量的通关服务;首次探索使用5.5G新技术,在开幕式大莲花打造高容量弹性自呼吸5.5G网络,全场8万观众和媒体朋友都体验到视频平滑无卡顿和照片秒传;创新外币数字移动支付应用,首次实现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电子钱包,直接刷支付宝二维码的“无缝对接”;打造首个“云上亚运会”,实现赛事核心系统100%上云,首次全面应用云转播技术,突破其带宽和线下设备限制,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画面信号和剪辑方式。
 
  “一屏”掌握亚运“全貌”
 
  在杭州亚运会信息技术指挥中心,一张智慧大屏上,从杭州亚运会各场馆及赛事、活动现场实时汇集而来的数字不断跳动。
 
  据了解,按照 “安全、智能、实用”的要求,我们首创性建设“1+6”数字指挥平台,构建了主指挥平台(ITCC)+六大专项平台,包括通信保障专项平台、网络安全专项平台、无线电保障专项平台、数字办赛专项平台、数字参赛专项平台以及数字观赛专项平台等,全面掌控信息技术运行的实时状况。
 
  “亚运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是杭州亚运会的神经中枢,是科技亚运的最强大脑。”胥伟华说,依托数字孪生等技术,平台能发挥“一屏观全局、一键决千里”的作用。“场馆中一个小的故障,也能被这一平台及时感知和解决,在数字建模中快速定位故障点位,并在亚运钉中派遣技术人员前往修复,力保亚运赛事顺利进行。”
 
  同时,亚运会建设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一体化数字办赛平台(亚运钉),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云上沟通联络、云上文档协同、云上审批流转、云上应用整合等多种移动协同办赛支持;建设上线一体化数字参赛平台(杭州亚运行),为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参赛人员提供赛事成绩、亚运村服务、媒体服务等智能赛事服务;打造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为观众提供“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
 
  科技点亮城市创新发展
 
  赛事有期,创新无限。杭州市以亚运筹办为契机,增加科创投入,吸引高精尖人才,提升技术设施,推出惠民便捷服务。比如,进一步升级了杭州“城市大脑”,为城市治理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推出智能驾驶复兴号亚运高铁,联通亚运六城,极大便利人们的日常出行;创新亚运免费公共交通应用(亚运PASS),持票观众可在观赛当天畅享公共交通免费出行;上线AR服务平台,市民朋友可以在杭州西湖、良渚、大运河拱宸桥、市民中心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打卡点进入虚拟世界和亚运吉祥物的互动合影。
 
  与此同时,亚运盛会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看得见”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比如,通过在亚运筹办的先试先行,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发射了首颗商业卫星“亚运中国星”,将9颗低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为亚运保障车辆出行提供了精准调度;加速智能超表面、可见光交互、裸眼3D等自主创新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亚运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构建VR场馆虚拟现实体验,通过亚运场景实践落地,推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
 
  胥伟华说:“我们希望通过牵引新技术发展突破,加速成果转化。同时,助力高科技应用落地,提升产业能级。”
 
  科技塑造亚运,亚运展现未来。下一步,杭州市将以本届亚运会为帆,深度谋划推动后亚运时代成果运用,持续放大亚运效应,发挥亚运遗产作用,撬动城市数字化发展潜力。同时,将杭州打造“硅谷天堂”“创新活力之城”,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杭州力量。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