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未来产业风口 国家高新区如何赢未来

2024-04-02 08:53:17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争粉 评论: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是我国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前瞻性布局和安排。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即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具有先天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国家高新区作为催生产业新业态、促进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推动高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集聚并实现快速增长,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高地。

  目前,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武汉、合肥等国家高新区陆续出台了未来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举措,正在通过单一或多元化路径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2023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中关村科技园区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6个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昆山高新区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打造各类“创新场”。先进计算产业园培土奠基、微软中国首个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项目落户、HPE昆山国际数字创新谷开园、诺奖数字新能源实验室揭牌启用……这些落户的企业和项目,正在催生一个个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高点的新增长极。

  济南高新区则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和各类研发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超前谋划布局,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

  “在产业选择上,众多国家高新区聚焦人工智能、未来健康、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谋划布局,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打造园区未来发展新引擎。”刘会武表示。

  如何找准新赛道

  国家高新区在未来产业的赛道选择上,遵循“因地制宜”与“因势利导”两大理念,既要考量自身条件和基础,又要放眼未来技术趋势。

  “在选择未来产业赛道时,国家高新区不仅要做正确的事情,还要做‘困难但正确的事情’。”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常海表示,未来产业具有一定的门槛,国家高新区所选的未来产业赛道要与所在高新区现有资源禀赋、产业链资源相契合,并且同时具备为未来产业提供孵化的较好条件。

  以合肥高新区为例,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在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两大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动能。

  15年前,科大国盾在合肥高新区正式成立,拉开了合肥高新区乃至安徽省发展量子产业的大幕。当时,大众对于量子技术还很陌生,但合肥高新区在研判量子科技发展大势后,前瞻布局了这一未来赛道。

  15年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量子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聚力打造量子科技与量子产业“双高地”,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呈现出与世界领先水平处于整体并跑、部分领跑的态势。

  目前,合肥高新区集聚了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0多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最新发布的《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领域的排名为全球第2位、全国首位。

  全速抢占新风口,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无锡高新区行动迅速。2024年1月,无锡高新区出台“5+N”未来产业3年行动规划,将合成生物产业列入重点发力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新合新、科镁信、蔚蓝生物、新晨宇、迈博蒂克等一批企业于2024年1月24日签约,进驻无锡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园,项目涵盖生物制药、药物研发、营养健康、生命科学大数据等领域,无锡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链条已具雏形。

  “国家高新区要从现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产业基础中,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裂变、技术革命等方式,由内到外地培养未来产业的种子和基因。”刘会武认为,国家高新区应从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按照创业投资—产业孵化—微生态再造的一体化逻辑,通过技术路线验证和突破,培育未来产业;通过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应用场景、中试基地等,以需求拉动反向培养未来产业;通过科研机构或大学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上政府投资引导、企业孵化、产业配套等手段,前瞻性地培育未来产业。

  既观实效也谋长远

  “未来产业着眼于未来,那么在当前时点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而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回报。这意味着即使是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力军的高新区,也不可能不顾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刘会武认为,当前位于发达地区、经济规模较大、发展阶段较快的国家高新区适合在培育未来产业上先行一步,其他国家高新区需量力而行,既要观实效也要谋长远。

  “在认识上,要避免将未来产业与存量产业或者旧产业过度区分开来,新产业都是旧产业孕育出来的,旧产业往往扮演新产业用户的角色。”朱常海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一定是技术驱动,还可以是需求和场景驱动,要避免过分重视技术的突破和先进性,而忽略用户需求和成本经济性的情况。

  我国传统制造业目前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占比超过80%,国家高新区在其中担任了发展主阵地的角色。要“先立后破”,就是先要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聚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此基础之上寻找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

  “培育未来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并不矛盾。”刘会武说,未来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握产业规律,结合实际条件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方向选择上,各地现有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和人力储备不同,倘若忽视客观规律而跟风追热,就容易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结果,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

  “要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刘会武表示,未来产业固然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之上的产业,但单纯的技术创新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更不能等同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需要围绕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突破进行多重要素的配置,不断破除体制机制约束,让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要素得到全面激发,才能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