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代表委员: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

2024-03-11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罗晓燕 评论:0

     本报记者 罗晓燕

  “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才,特别是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如何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高等教育大有可为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陶智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

  在陶智看来,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为此,陶智提出3个方面的建议: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

  “打造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人才、数据两大基础生产新要素培育。”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认为,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市场实现价值的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其中,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也是中心。

  “随着ChatGPT、Sora等横空出世,如何加强适配新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新质人才培育,应从人才培育整体特别是大学生全员培养着眼。”郭媛媛建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建设智慧校园,完善大学生教育的日常数智化真虚融合场景,促进大学生将新技术融入学习习惯和创新、创造模式;创新采用如功能性游戏等专业教学拟真模型等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智能化水平;以智能渗透、产教融合为主线,跨界、融汇、创新为特点,构建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全链条全方位融合、上下层面衔接和横向连接有序的共建合力,实现对新质生产力人才及其能力的创新、协同培养。

  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离不开一支有干劲、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这成为很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记者近日从智联招聘获悉,春节后首周,工业自动化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5.8%,新能源/电气/电力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4.5%。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源表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

  周源认为,正如近年来出现的“新农人”一样,我国就业人口中正在诞生“新职人”群体,他们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经验技能,从事第三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农业,居住在城镇的从业人员。

  “认真研究这个新群体的特点和诉求,为‘新职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提升服务,是帮助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拉动未来产业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周源建议,强化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载体,健全“新职人”群体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打造现代化在线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范式。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型技术工人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工人市场供需不平衡、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待遇不够高以及职业技术人才流动大,这些都是目前技术工人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张天任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扶持力度,破解产业人才的急难愁盼。

  具体而言,在优化人才政策导向方面,张天任建议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激励政策,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单项冠军等龙头企业的核心人员的激励,激发创业创新的热情。在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扶持力度方面,他建议加大引、育和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育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积极孵化培养工匠人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