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新型储能行业按下发展“加速键”

2024-03-25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将对新型储能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型储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行业有望驶入发展快车道。受访者表示,当前,新型储能正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及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支撑电网稳定运行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凸显。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要求加大,由此新能源电站配储能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保障能源的安全和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储能就像一个超大号充电宝,可以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富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放电。”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能促进大规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消纳,还能对新型电网稳定运行提供调频调峰、平滑输出等辅助服务,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新型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表示,新型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特点,更适用于新能源发展。

  “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本质是解决发电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可再生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在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以起到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

  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期,由中国海油建设的全球首个海上构网型储能项目——涠洲岛5MW/10MWh储能电站成功投运,借助阳光电源的构网型储能技术,打造出国内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多能互补的海上油田群智慧电力系统。

  “阳光电源依托全球领先的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三电融合’技术,打造专业新型储能系统,以提高电网强度。”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表示,阳光电源是国内最早布局储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之一,目前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已经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发展、加快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新型储能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商用。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

  阳光电源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市场对新型储能的需求越发旺盛,企业、资本纷纷转投储能,新型储能投资热已经形成。

  陶冶说:“‘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有力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有效发挥了扩内需、稳投资、促增长、保安全的牵引支撑作用。”

  在投资热的带动下,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新技术正在落地实施。

  多举措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受访者表示,要从统筹发展规划、完善市场机制、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商业模式、降低应用成本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建立较为完备、可操作、可执行的储能统一规划建设体系,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新能源配置新型储能规模、设施布局、接入范围、建设时序。”何光华说,要研究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施细则,提升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标准,建立容量补偿机制,为新型储能参与市场获取合理收益创造条件。

  陶冶说,要加大对新型储能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解决储能发展技术瓶颈。同时加快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打造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科研资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示范应用等措施,解决安全、循环寿命、电池状态监测和度电成本等问题,重点推动大容量、长周期、构网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何光华说。

  安全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底线。何光华说:“要建立储能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防范安全风险。同时,落实储能建设运行各方责任,强化储能电站消防验收和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

  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满表示,未来,我国新型储能将呈现产业规模化、技术精益化、机制体系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新型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将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劲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