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杭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长三角民间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
2024-03-25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评论:0

   本报记者  叶伟

  3月14日,杭州市创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大会召开,明确了2024年发展目标:杭州市将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打造更具硬核竞争力的创新杭州。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杭州市将进一步掀起新一轮“大兴科技、大抓创新”热潮,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打头阵、当头雁。

  强化科创硬核支撑

  “科技创新一刻不能等、一步不能慢”。这一理念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旦表示,今年是推进大设施建设的关键一年,在加快推进大设施主体如期动工的同时,研究院将加快零磁医学装备产业化和量子传感技术发展进程,在原始创新上勇攀高峰,聚焦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在零磁科学、量子传感等领域深耕探索。

  据悉,极弱磁大设施是“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在杭州建设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为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像极弱磁大设施这样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杭州市还有很多。目前,杭州市的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位居全国第4。

  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带来杭州市创新实力不断攀升:连续2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4位,连续3年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

  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是推动杭州走在科技创新前列的硬核支撑。2024年,杭州市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体系,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争取更多国之重器落户杭州;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加快DDE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全力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力争大科学装置投运一个、开工一个、谋定一个。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

  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生产力乃至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022年11月,杭州市提出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年多来,杭州市按照“1个实施方案+1个政策措施+1个运营支撑”的总体推进思路,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端协同发力,首选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市技术交易总额1588亿元,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企业技术输出额占比91.9%,年增速73.7%;“五大产业”技术交易猛增……

  为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此次推进大会上,杭州市科技局、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共同发布国内首个成果转化领域大模型“智者大模型1.0”。

  据悉,“智者大模型1.0”聚焦于成果转化领域,汇聚全球技术资源,构建专业化知识数据底座,通过强化学习和微调训练进而深度开发成果转化大模型,在成果转化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等场景应用,其效果具有独特优势。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副总经理王宏坤介绍说,目前,大模型已建立成果库和需求库,有50多万个科技成果以及1万多条企业技术需求在库。

  “一家企业需求,往往有多个潜在成果可以匹配。通过人力筛选,动辄需要半天时间,而通过大模型,最快仅需几分钟,大幅提升对接速度和精准度。”王宏坤说。

  2024年,杭州市将全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迭代升级相关政策,建好杭转中心,优化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创建1-3家全国标杆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个,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总和超8500亿元。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近年来,杭州市构筑更优质的全域科创孵化体系,进一步促进双创载体的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创新生态最优城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此次推进大会现场,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长三角中心成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代表、杭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授牌……

  据悉,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将重点推进民间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构建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连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合作需求、打造面向世界的科创服务平台品牌、传播合作共赢理念促进民心相通,并配合政府间合作开展民间交流活动,构建长三角民间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

  2024年,杭州市将探索建立以创新生态圈为牵引的科教人贯通,以科技项目、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为纽带的产学研模式,以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为重点的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构建服务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生态。同时,构建全域创新大格局,唱好杭甬“双城记”,在以长三角一体化带动的创新资源要素共建共享上先行探索;以杭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和长三角中心为通道,吸引更多全球资源融入杭州市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