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产业 > > 正文

咸阳高新区:打造科技成果的“出海港”

2024-04-11 09:50:32
来源:咸阳日报 作者:李桦 评论:0
  西北大学科技园是西北大学与咸阳高新区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在咸阳高新区联合共建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咸阳首家陕西省级大学科技园。

  园区依托西北大学在化工、材料、地质、生物医药、信息等方向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实现高校“创新链”与咸阳高新区“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园的建立能够为科研人员“解枷锁”“放权力”,让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这是咸阳市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助力西北大学科研成果在咸阳高新区转化,是西安与咸阳的又一次深化合作。”指着面前的大楼,西北大学科技园项目经理赵菲说。

  去年12月29日,西北大学科技园在咸阳高新区正式揭牌成立,吸引了很多企业入驻。

  近年来,咸阳市始终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之本,依托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生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校地合作催生新动能

  “科技园办公环境好,各项政策服务优,为我们企业减免房租、办理了工商执照等业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3月25日,陕西博锐派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磊刚说道。

  这家环保企业一直从事环保业务,专门做污水、废气处理,公司成立18年,拥有8项专利技术。在西北大学科技园刚刚建立时从西安落户这里,不仅看中的是西北大学科技园人才、科创资源丰富,还有一方面就是咸阳高新区聚集企业多、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西北大学科技园是什么?如何运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这里一探究竟,只见,大厅内,十几种科技产品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展柜上。现代化的办公区域一应俱全,科技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中小试基地2300平方米,此外针对产业化成熟的项目,还配有30000平方米的生产促进区。

  科技园是以咸阳高新区为承载核心,联合西北大学、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秦创原(咸阳)创促中心等多家主体共同参与建设,以学校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实行“校、政、企”三级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目的是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活力和研发动力,助推咸阳高新区产业优化升级。

  在一楼大厅的展示墙上,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徐娟作为园区的负责人,正在向前来参观的企业、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她说:“园区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助推高校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校地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落地。”

  目前,园区招引入园企业34家、高校创业团队21个,覆盖了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元宇宙、生物医药等多个新兴产业方向,已开展多场推介、交流、路演活动。

  引入只是初衷,留下才是核心,关键是解决需求。咸阳市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越的环境,努力把科技园区打造成西北大学科技成果的“出海港”和创新资源的“聚集地”。

  徐娟坦言,过去很多科研项目在学校,由于场地、资金、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发展无法在校内实现。西北大学科技园落户咸阳高新区后,管委会特地将科技园楼上每层改造出2个房间的水路以用于小型实验室的建设,以及配套标准化厂房作为中小试基地,开通公交线路、解决就餐及人才公寓问题,为老师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未来,西北大学科技园将进一步发挥省级创新平台功能,以“引人才、建平台、出成果”为着力点,力争聚集高端人才超过30人,带动就业人员千余人。

  产业聚链成势,创新激发活力。近年来,咸阳高新区紧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和渭河北岸转孵区建设机遇,坚持向创新要活力、要投资、要产值,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前,咸阳高新区已累计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压电陶瓷,西北工业大学智能巡检机器人等科创项目121个,总投资20.3亿元。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占全市高企总量33%;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占全市总量40%;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8家,占全市总量38%。

  咸阳高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动能,为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追着高校、企业跑的服务“管家”

  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单有创新技术还不够,要发展壮大,人才、资金、政策、应用场景,缺一不可。为这些领域做配套服务的咸阳嵕山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应运而生、优势尤其突出。

  “中药生产工艺ChV智能控制技术”“生物分离材料的制备应用及产业化”“高性价比机电设备光纤振动在线监测”……2月28日,咸阳嵕山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秦创原聚梦协同创新中心二楼报告厅举办了首批验证项目闭门路演评审活动。

  本次路演项目聚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路演现场,每位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情况进行推介。随后,评审专家对其技术难点、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及落地性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像这样的评审推介活动,受到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企业等业内人士的欢迎。

  西北大学科技园内的咸阳嵕山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是咸阳首个概念验证中心,也是陕西首个多平台、多机构的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旨在为人才科研创新提供研发平台,为各类科创项目搭好台子,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完成从“概念”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蜕变。

  它的作用是精准服务于咸阳的科技成果转化——挖掘识别具备较高转化潜力的优质项目,辅导其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梳理商业逻辑、拓宽发展思路,让优秀项目对接优质资源与服务,助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落地。

  徐娟介绍:“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缺乏专业的市场前景,我们拥有全省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约200个、项目储备超过6000个,还有技术经纪人队伍,这批人才常年在企业一线,能够对项目商业化给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助推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未来,园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将按照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特征,在聚集科技型企业、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咸阳高新区出台人才服务支持政策、创新积分制、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上市企业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为入区人才提供生活、创业、项目成长、企业上市全链条支持。

  目前,咸阳高新区内从业人员达到41000人,研发人员超过6000人,占比14.6%。人才经合作高校聘用后,进入咸阳高新区建设的“四主体一联合”(以企业为经营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高校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及实验室工作,可享受高新区人才支持政策。如今,区内聚集600余户工业企业,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2家,其中省级以上载体5家,承载创新创业,区内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百余个科创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点燃科创项目的“星星之火”。

  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西安交通大学陈双涛教授设计研发的高速离心风机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已订购了10套,将于本月发往南方沿海城市。”3月29日,陕西秦微透平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雨盟说。

  这家公司是首批入园企业成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典范。

  记者走进科技园厂房,各种叶轮、空浮轴承、器械摆满了桌子,几名工人正在加工设备。“今年承接的项目比较多,我们最近加工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叶轮、轴承,像这些高校教授给出的设计图纸、加工零件对精密度要求比较高,我们要做到分毫不能差。”多年来从事机械加工的薛雨盟深有感触。短短半年时间,公司从高校实验室转化科研项目十余种,部分产品已经实现量产。

  科技园的建立能够为科研人员“解枷锁”“放权力”,让科技成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了的商品、产品,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薛雨盟感慨道,科技园为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开发、工艺验证和试生产等活动提供了场地,借助大学的检验检测平台、丰硕的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技术支持等资源,他们已形成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衔接上下游产业链的“连接器”。

  为充分发挥高校源头创新作用,助推高校创新链、人才链与咸阳高新区产业链紧密融合,形成校地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和各方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咸阳市借力西安—咸阳一体化机遇,推动咸阳高新区进入西安“双中心”建设规划,主动承接西安外溢科技成果,构建成果转化协同发展格局。

  在全省率先设立“三项改革”专项,聘请56名两院院士组成科技顾问团队,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孵化转化,2022年以来承接转化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8家高校院所72个项目。

  2023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28家、高新技术企业596家。建立企业精准挖掘机制,主动发掘和培育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企业165户、占规上企业总数的18.2%,总产值约500亿元。

  去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金额61亿元、招引省内外678项高水平科技项目来咸转化实施,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5家。实施省级科技项目78项、市级科技项目426项。

  陕柴重工的精密铸造、中航制动的刹车材料、中航电源的航空电源系统、天成航材大规格轧圆技术、西橡院航空型材、同心连铸的空心型材等50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相信未来在咸阳高新区这片热带雨林创新生态的滋养下,西北大学科技园区及企业将拔节生长、蓬勃向上,结出丰硕果实。

(责任编辑:范晓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