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节能环保 > > 正文

奔向零碳,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在线发布

2022-01-20 13:42:0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禾 评论:0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纺织化纤的绿色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月17日,由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苏州市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办,以“奔向零碳,众行向新”为主题的中国再生纺织行业可信体系——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发布会在线上举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靳高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平台运营负责人曹秀雨,国内外相关品牌方代表以及纺织化纤产业链众多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靳高岭主持。

  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也称为再生纤维)作为行业推进资源节约利用的代表,已逐渐在面料、品牌和消费者中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可。但在目前的循环再利用纤维市场中,追溯链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监管标准、测试方法、次品换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频频出现。需要通过更清晰的路径和更有效的鉴别手段和平台,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简称:STCP)应运而生,该平台作为芮邦·中国纤维零碳行动2022中的重要一环,响应国家、行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方针,从纤维产业的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产业力量。

  再生纺织品行业是典型的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符合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虽然具备完整的再生纤维产业生态链,但缺少可再生的追溯体系和可信认证体系,为发挥企业在可再生行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认证及协同效率,稳固提升我国可再生生态领域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成立STCP,构建技术先进、高效协同的再生可信平台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在会议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平台运营负责人曹秀雨介绍了 “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并对平台如何应用进行了解读。曹秀雨说,STCP通过对瓶片厂、切片厂、纱线厂、面料厂、成衣及品牌商提供轻量应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在线交易的同时,实现生产数据、仓储数据、物流数据、交易数据的可信上链。最终实现从采购、原料入出、生产消耗、丝饼、箱、成品入出、发票、绿色认证的数据透明上链。通过平台的数字化应用,进行数字化可信升级,按平台的标准进行生产、出入库、物流等操作,向平台授权实时、可信、有效的数据。

  目前,平台正在进行第一阶段实厂内测,完成基础数据的搭建,打造从废料回收,到面料的完整可信链路,通过打造可信标杆,基于可信质量的统一要求,建设再生化纤数字化品牌,建设数字化可信标准,实现生产、流通和交易的标准接入,搭建行业平台架构,上架数字化可信服务。

  2022-2023年,平台将进行外部拓展与内涵延伸,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展平台服务内容,通过数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化可信解决方案,实现从产业链的数据可信接入。2024年,平台将赋能整个产业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展平台价值,创造效益,并参与定制行业规则,打造出中国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赖的认证平台,维护绿色纤维、纺织品市场秩序,最终将平台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认证平台。

  在产业链访谈环节,来自家居和运动领域品牌专家从下游终端的角度,探讨目前循环再利用纤维的采购和使用上遇到的问题以及下游品牌对平台的预期。国内运动品牌方代表表示,生态环保是绿色发展永恒的主题,循环再利用是一种利国利民的长效机制,目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途径大致有政府支持的废旧衣物回收、民间组织自发回收,还有品牌服装企业自主回收等。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率不高,基础原料对外依存度很高。产品价格因供求处于调整状态,企业平均产能过于分散等,是服装品牌目前遇到的比较大难题。他认为,当前行业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和消费者缺乏参与意识以及能力,纺织服装循环再利用需要全社会及广大公民主动参与并行动起来。

  国际家居品牌方代表表示,一个好的系统对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能让终端制造厂商面对国内国际品牌商的问询做到有证据可循,大大加强了品牌的数据管控。他强调,节能减排是“双碳”目标的一部分,可再生可循环材料也是其重要部分。

  通过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可以解决透明供应链这个追溯体系,并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与国际大品牌对话。把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有机结合,把追溯链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平台实现从消费端到制造端完整的透明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也是能让消费者信服的有利方法。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靳高岭说,2022年4月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期间,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将举行线下发布会,助力纺织品行业的循环、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