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生物医药 > > 正文

如何为结核病患者“减负”?

2022-03-28 09:10:2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记者 项铮 评论:0
  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2030年前结束结核病的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2035年终结结核病,且都要求结核病患者不会因为看结核病、治疗结核病引起家庭的灾难性支出。然而,时至今日,全球有49%的结核病患者面临着灾难性的费用支出,距离设置的目标差距很大。

  肺结核疾病负担重 防控面临挑战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毛宗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肺结核是“穷人病”,病人往往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城市农民工是结核病发病率患病率比较高的人群。杜克大学医学院人口健康科学系汤胜蓝教授告诉记者,从全球看,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主要集中在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据估算,我国新发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6.6万人,排名全球第二。耐药性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周期更长、治疗更复杂、费用更高疾病负担更重。复旦大学李志鹏等人于2021年发表的一项关于中国东部三市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经济负担研究提到,在151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在医保后产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比例依旧近半。

  我国重视结核病防治。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90%以上,此外医保对结核病有倾斜政策,省市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结核病纳入门诊慢特病,报销比例达到了60%-70%,将耐多药/广泛耐药纳入门诊重病,报销比例与住院持平。95%以上耐多药结核病人是穷人,即使减免了医疗费用,有医保救助仍远远不够。

  尽管如此,我国医保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仍有尚需完善之处,结核病防控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组合拳”减轻患者负担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毛宗福曾在2021年两会上上交提案,提出统筹多项举措实现耐多药结核“零负担”。他介绍,目前国家对中西部结核病重点地区进行重点转移支付、扩大医保目录范围、通过药品谈判和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都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负担。国家层面外,不少地方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结核病防治路径。比如浙江省由省财政出资,将结核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规定病种范围。江苏省2020年投入耐多药结核防治专项经费4000万元,其中2000万是补贴药品,财政先后采购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丝氨酸、氯法齐明、丙硫异烟胺及贝达喹啉等二线药物,免费提供患者;将部分高值特药纳入“双通道”管理,单行支付,提高患者院外用药可及性。 此外,河南省安阳市是中部地区,出台了《关于规范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门诊特定药品使用的通知》,将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确定为特定药品,提高了报销标准。

  毛宗福认为,不管是从社会还是从个人来讲,影响结核病负担的关键环节是如何降低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使其能够治得起病;另外,实施规范有质量的治疗。

  毛宗福提出,倡导全民参与,形成社会共识,重视预防结核病。在社会形成共识基础上,要多方联动形成社会合力,争取早诊早治,由被动变为主动,让患者及时获得高质量规范治疗,努力缩短疾病治愈周期,提高治愈率。另外,加大结核病综合防治财政投入和科研投入,完善综合防治指南规范标准,加强医保基金和临床质量监督,提高诊疗质量。建立适合结核病综合防治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络,由地市结核病定点医院牵头,市县疾控专业部门参与,组建上下联动,基层社区参加的“专病医共体”,按人头和防治绩效付费。以医保基金统筹区为基本单元,整合多方资金,完善多层次衔接和全方位关爱保障体系。破除“一刀切”政策,完善医疗、医保和医药政策。另外,创新国家药品集采模式,降低抗结核药物价格。

  当前是消除结核病最佳窗口期

  结核病是有可能被消灭的,且当前是消除结核病的最佳窗口期。

  肺结核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因为是“慢性”,其发现、诊断、治疗和防治工作,很容易被社会忽略掉。

  与新冠肺炎类似, 肺结核属全人群易感,卡介苗只能有效减少儿童重症结核病的发生。与新冠肺炎不同,肺结核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按乙类管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诸多隔离阻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的强制措施不能采用,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合适。

  在诸多慢性传染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像糖尿病、高血压、乙肝等,目前都无法治愈,而普通肺结核,包括耐药性肺结核,只要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均可以治愈康复。在这个情况下,治愈、控制和消除结核病,是结核病防控和减轻社会负担和个人家庭负担的最佳策略,最经济、最有效。“当前是最佳的消除结核病的窗口期。”毛宗福表示,“如果结核杆菌进一步变化,将来可能真的就无药可治,无药可治就无法治愈,这个情况就很糟糕。”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