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生物医药 > > 正文

防治职业病 白领蓝领都不能“缺位”

2022-04-27 10:48: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星 评论:0

  4月25日至5月1日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一直以来,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大多聚焦在蓝领人士上,例如尘肺病,对白领人士的工作压力、职业紧张等问题难以界定。

  在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表示,不仅要关注像尘肺病、职业中毒、噪声聋等传统的职业病防治,也要关注工作压力、心理健康、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不仅要关注一线的“蓝领”职工,也要关注“白领”职工。

  警惕新型职业病,做好预防

  白领人士因工作压力大、工作超时造成的职业紧张、腰背痛等算不算职业病?它们当前未被纳入职业病目录,后续是否会更新?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职业病。”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表示,“996”带来的职业紧张和腰背痛目前没有列在职业病分类目录,所以说它还不能算职业病。

  但职业病防治法中的条款体现了对没有纳入职业病目录的疾病也应积极预防的思想,要求“用人单位的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应符合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李涛解释,职业紧张,顾名思义是由于职业活动导致的精神和心理上的紧张;腰背痛,是由于工作导致腰背部长期过度负荷或不良作业方式而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既然是与工作相关的疾病,用人单位就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对没有纳入目录的工作相关疾病,应加大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持续提升职业人群健康素养与技能,努力实现劳动者少得病、不得病的目标。

  2021年12月7日,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以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好传统职业病的防控,又要兼顾新型职业病危害的预防。

  “新时代职业健康工作面临新的要求,落实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吴宗之说,要全面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职业健康文化氛围。加强职工心理健康、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工作相关疾病的预防。积极开展健康企业建设、争做“职业健康达人”系列活动,大力推进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

  职业病鉴定难,怎么破?

  蓝领人士在接触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等6大类因素时造成的职业病虽被纳入保护范围,但此前存在鉴定难的问题。以尘肺病为例,其平均潜伏期超过10年,许多劳动者在发病前在多个用人单位工作,一些农民工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多年后的职业病诊断时无法证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也不能证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最终可能导致职业病难鉴定,无法享受职业病的相关待遇。

  “针对社会反映的职业病诊断难,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取消了由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师来进行集体诊断,取消了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行政审批,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规范管理。”李涛介绍,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修订的新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尽最大可能方便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

  例如,新的办法规定,劳动者只需提供本人掌握的职业病诊断资料,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材料主要由用人单位提供;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明确了职业病诊断办理的时限,将鉴定、调查、出具证书等时间缩短至10-40天不等。

  相关部门还加强了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据统计,职业健康检查的机构、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分别达到了5067家和588家,基本上实现了“县区能体检、地市能诊断”的目标。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