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生物医药 > > 正文

刘冰熔团队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新成果再登国际权威期刊

2022-05-07 09:28:5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评论:0

  继今年4月1日刊登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消化内镜》封面上一篇“单腔道胆道镜Spyglass辅助ERAt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应用”的学术文章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团队另一篇题为“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后阑尾支架移位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又于4月底发表在美国权威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上。在短短一个月之内连续两次刊发于国际医学刊物上的“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新进展的研究报告,体现了刘冰熔团队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影响力及业内对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微创技术(ERAt术)的认可。

  据介绍,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病因是阑尾开口的梗阻。因为阑尾解剖结构特点是管腔长度较长,而内径较小,所以阻塞管腔后会形成闭环梗阻,致使管腔内的粘液和梗阻内容物无法自行排出。管腔压力升高,则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静脉充血,黏膜缺氧,引起黏膜溃疡,腔内细菌入侵至黏膜,继而引发黏膜的进一步炎症性破坏;如果压力持续升高,则动脉梗死,最终使阑尾全层坏死、穿孔,并致腹膜炎的发生。

  急性阑尾炎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类似,都是因为开口处梗阻。对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而言,以往需要外科急诊手术,对胆总管予以切开、探查及取出结石,解除梗阻,经皮放置t管引流。但此手术死亡率高达40%左右;而利用ERCp术(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即用内镜将导丝导管经十二指肠乳头置入胆总管,通过乳头肌切开术或胆总管支架置入术等方法引流脓汁,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并治愈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大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有文献报道内镜技术与外科手术比较,前者可使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死亡率下降至4.6%。受此启发,刘冰熔教授在国际上首创了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微创术(ERAt术)。

  这项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一是经内镜阑尾腔插管,即采用透明帽技术和Seldinger技术相配合,使阑尾插管易如反掌,且安全可靠;二是为阑尾腔减压,即在阑尾插管成功后,迅速抽吸阑尾腔内脓液,降低阑尾腔内压力;三是内镜下开展逆行阑尾造影,显示阑尾腔内狭窄、充盈缺损等具体状况;四是在放射线引导下,插入导管至阑尾腔深处后,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阑尾腔,必要时应用取石球囊或网篮取出阑尾腔内粪石;五是如果存在阑尾腔狭窄,可在X线及内镜直视下,将塑料支架置入阑尾腔内,保障阑尾腔通畅引流;六是支架引流后2-4周,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即可拔除支架。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在ERAt术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疗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今天,该项技术因为体表无创、并发症少、失能天数少、医师操作门槛不高等优越性,越发在国内得到推广和普及。当前ERAt技术已在全国多地纳入医保,并在河南省也即将收录医保名单。在此利好政策的鼓舞下,刘冰熔教授团队立足于临床现实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旨在让ERAt术造福更多的患者。由团队成员孔令建副教授领衔完成的“软式胆道内窥镜及激光碎石辅助ERAt治疗急、慢性阑尾炎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于近日获得了郑大一附院2021年度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创新项目奖。

  临床实践结果表明,与外科阑尾切除术相比,ERAt术具有无创、有效、并发症少、康复迅速、保留阑尾功能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可在无需麻醉的情况下施行,扩大了ERAt的适应人群范围。ERAt技术目前已在全国数百家医院开展超过了6000余例,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圆满证实。而随着治疗例数的逐步增加以及研究向纵深进展,此项技术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克服与完善。

  其中,ERAt手术后支架向外移位并不罕见,塑料支架移位至肠腔后均能自行排出体外,无需特殊处置;但塑料支架向阑尾内完全移位的特殊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未有报道,并且这种移位由于诸如穿孔等医源性并发症的潜在可能而比较难解决。针对这个临床应用中的“绊脚石”,刘冰熔院长带领团队成员孔令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李沐涵等人攻坚克难,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安全可行、简便安全的取出向阑尾内移位支架的操作方案,从而为ERAt的广泛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加持。

  据介绍,刘冰熔教授及其团队目前已在《消化内镜》《胃肠病学》《胃肠内镜学》《美国胃肠病杂志》等国际权威消化病期刊发表ERAt相关SCI文章十数篇,影响因子超过10分以上5篇,内容涉及ERAt术后阑尾塑料支架移位的处理和取出、ERAt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巨大粪石的ERAt激光碎石、软式胆道内窥镜辅助ERAt治疗急慢性阑尾炎、孕期阑尾炎患者的ERAt诊治、ERAt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对照研究等。最近5年,刘教授团队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20多场ERAt培训班,有力提升了全国各级医疗单位对于阑尾炎的诊治水平。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