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生物医药 > > 正文

全球首个长效HIV融合抑制剂三期临床结果出炉

2022-06-17 19:05: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金凤 评论:0

  自2018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4年后,全球首个抗HIV长效融合抑制剂艾可宁再迎新进展。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传染病杂志》(Journal of Infection)发表了艾可宁三期临床试验48周的最终结果。研究显示,将艾可宁联合克力芝的两药简化方案,用于治疗初治失败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可让患者获得快速持久的病毒抑制,用药48周后疗效不劣于标准的三药联合方案。

  “艾滋病毒感染者一旦确诊就需要终生服药。因此,任何一款抗艾新药都必须开展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15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论文共同作者之一、前沿生物高级医学总监姚成博士说。

  418名初治失败的患者参与临床试验

  艾可宁是前沿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家Ⅰ类新药,相继被纳入2018版和2021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是国内现有的主要抗艾滋病毒药物之一。

  “艾滋病毒的包膜蛋白gp41通过与人体细胞膜的融合,将病毒遗传物质转入人体细胞,进而复制产生新的病毒。而艾可宁就是抢在gp41与人体细胞膜融合之前与gp41结合,从而阻断病毒进入细胞。艾可宁进入体内后与白蛋白相结合,可以延长其代谢半衰期,实现每周给药1次的长效抗病毒作用。”姚成解释,2013年底,研究团队根据美国和中国的抗艾滋病毒药物开发指南的要求,设计并开展了这项持续48周的关键性三期临床试验,2016年中期分析数据提前达到研究的终点指标,所以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于2018年获批上市。而此次论文报告的是所有受试者完成48周研究后的完整数据。

  他表示,此次试验是全球首个使用包含长效注射药物的两药配方治疗初治失败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是全球第一个全部以亚洲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艾滋病新药三期临床试验。

  “入组的418位患者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长沙、西安、杭州等地医院,这些受试者是已经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但病毒没有获得有效抑制,血浆病毒载量仍然高于1000拷贝/毫升,也就是说,是一线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姚成介绍。

  此前的用药已经无法控制艾滋病毒的肆虐,艾可宁“上线”是否会为这些患者带来生机?姚成介绍:“科研团队为这些患者施以艾可宁和克力芝联合用药4周后,41%的患者血浆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即血浆病毒载量小于50拷贝/毫升;83%的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即血浆病毒载量小于400拷贝/毫升,病毒载量相对于治疗前降低了1.96log10拷贝/毫升,相当于体内约99%的艾滋病毒被抑制住了。而持久的病毒抑制则体现在治疗48周后,76%患者血浆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88%的患者获得有效治疗,体内超过99.3%的病毒被抑制住。”

  使用长效制剂治疗艾滋病是未来发展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800万存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应该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

  目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可分为七类,包括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CCR5拮抗剂和新型作用机制药物。但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和长期用药的发展,病毒耐药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用药依从性难以保证等问题相继出现,继而导致了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治疗失败。

  “使用长效制剂抑制艾滋病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专家此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艾滋病感染者如果不按时、按要求吃药,体内的血药浓度不够,就会导致病毒抑制率降低。病毒一旦累积、突变,数量增多,就会产生耐药性。而长效制剂可降低给药频率,让药物在人体内长期发挥药效,更加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长效药物能在多大程度上抑制病毒,此次研究提供了部分参照。研究中,患者按照1: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艾可宁与克力芝和2个优化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与克力芝的治疗。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艾可宁组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组艾滋病毒载量成功抑制到小于50拷贝/毫升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75.7%和77.3%,满足非劣效的预设标准。同时3个次要疗效指标也均达到了预设终点,其中艾可宁组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组病毒载量小于400拷贝/毫升的受试者比例分别为88.1%和85.4%。

  姚成说,这些指标均说明艾可宁组的疗效不劣于标准二线的三药方案。研究结果还显示,受试者接受艾可宁治疗48周后,病毒没有出现与融合抑制剂相关的耐药突变,说明艾可宁具有较高的耐药屏障。

  “目前我们也正在研究更多的艾可宁联合药物方案来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希望能为这一重大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带来更优的选择和补充。”姚成说。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