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新能源 > > 正文

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2022-03-23 10:35: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 廖睿灵 评论:0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明确六项重点任务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方案》分别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六大方向对“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在强化技术攻关方面,《方案》提出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在推动规模化发展方面,要求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潜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

  “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面向世界能源科技竞争,支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机不容发。”该负责人表示,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加速新型储能产业布局面临重大机遇。

  尝试“多条腿走路”

  据了解,《方案》在多元化技术开发、不同应用场景试点示范等方面着墨颇多。

  从研发层面看,《方案》要求重点建设更大容量的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火电机组抽汽蓄能等试点示范,研究开展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试点示范。同时,拓展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应用领域,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氢(氨)储能、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

  从应用层面看,《方案》指出要配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同时还要提升海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尝试“多条腿走路”,鼓励“百花齐放”,针对的就是当前新能源消纳、利用中存在的短板。

  “一方面,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生产和装机规模优势;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领域‘弃风’‘弃光’等现象依然突出,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储能技术能够实现广泛的商业化应用。《方案》采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思路,积极为基于不同技术路径、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储能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景春梅说。

  释放全新增长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鼓励各地在新型储能发展工作中,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完善储能上下游产业链条,支持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目前,一些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新型储能领域。中国中化下属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锂电池和材料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系统性布局了锂矿资源渠道、锂电正极材料、锂电池、锂电池回收等相关业务。如今,该公司正在推进配置大容量新型储能电站,为宁夏中卫、江苏连云港等多地的化工园区提供安全可控的新能源供电。

  “在发电侧,如果集中式的风电、光伏大规模和高比例地接入电网,会给电网带来较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在用电侧,大量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后,也将导致用电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此时,就需要新型储能提供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用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电网安全可控。”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企业目前正充分利用化工园区的空余土地和输变电设施开发用户侧储能和共享储能,计划在2022年实现1GWh新型储能装机,到2025年实现不少于5GWh新型储能装机。

  “新型储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可再生能源实现‘应发尽发’‘能用尽用’,优化我国能源供给结构,还将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新型储能发展有望使中国经济向着更高质量再迈出一大步。”景春梅说。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