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有手艺人,后有银饰,手艺人赋予银饰生活的智慧”,90后杨韵宜说起银饰时神采熠熠,她说:“实际上,我们熟知的宝格丽、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知名珠宝品牌的首饰,也都是先从银打版设计制作,然后再逐步完善设计的美感和佩戴的舒适度。而银饰则是我们贵州苗族文化中最灿烂夺目的艺术资源,作为一名贵州人,我深感自豪。”
2020年11月,杨韵宜从这样的自豪感出发,在贵阳高新区启林创客小镇的支持下创办了黔洋洲圳,旨在聚集一批省内获得国家认可的银饰非遗传承人,把传统银饰手艺与现代珠宝首饰设计相结合,把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挖掘银饰手艺的品牌价值,帮助银饰手艺人完成个性化产品输出,策划手工艺艺术交流活动,让贵州银饰文化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如何找到这样一批手艺匠人?杨韵宜多次到黔东南地区采风考察,大量收集苗族工艺特色素材。首饰设计专业出身的她,与银匠惺惺相惜。“这些银匠大多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村落,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古老技艺,并无系统的图文编辑记载,而图腾在不同的村落之中造型和寓意也有区别。我必须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拿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倾听他们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探讨合理的发展方式。”杨韵宜说。

杨韵宜介绍,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载体,自古以来身居偏远地区的苗族人民就通过银饰祈福避祸,他们喜爱银饰、也擅长打造银器。但苗族银匠们大多以自给自足、等待客户上门求购或家庭小作坊式的自产自销等方式生存,商业意识薄弱,银匠们大都无心也无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属品牌,导致银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辨识度低和商业价值低,宝贵的传统手艺也越来越难传承下去。
银饰需经过铸炼、吹烧、锻打、拉丝、焊接、编结、擦洗和抛光等环节才能完成,这意味着每位银匠的拿手绝活都不一样,黔洋洲圳倡导银匠们积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并根据每个手艺人的长处,量身定制运营方案,帮助手艺人开发和运营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杨韵宜还将银饰古朴典雅且内涵丰富的造型风格,融入自己的现代珠宝设计中,让手艺人们直观看到手工制作的银饰,在与现代珠宝技艺创新结合后所获得的生命力及商业价值。
目前,黔洋洲圳的非遗传承人匠心联盟已聚集起13位非遗传承人,申请到3个知识产权,公司人员也从创业时的1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
以“潘仕学”这个品牌为例,潘仕学,实际上是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一名银匠的名字,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项目传承人,潘仕学的每一件银饰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但由于缺乏精准的品牌定位和系统性的品牌建设,导致其作品一开始也不易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我们帮助他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视觉识别系统、注册品牌商标,协助他完成自家旧屋扩建改造,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工作室。现在,精准的视觉定位让消费者将‘潘仕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产品交付更规范的同时,还让他能够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己每件首饰作品的造型设计。”杨韵宜说。
杨韵宜认为,要想传承发扬好非遗银饰文化,除了品牌建设和聚合个体力量,还需借助高效的政策资源去协调开展工作。“我们在疫情期间落户高新区启林创客小镇,这里不光为我们减免了房租、发放防疫物资,还有专人定期了解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对接园区相关企业、是否需要融资、法务等帮助。今年,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在得知我们要了解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时,主动帮我们对接辖区的权威机构,并手把手指导我们如何申报,正是这些服务,我们才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轻装上阵’。”杨韵宜说。
接下来,黔洋洲圳的非遗传承人匠心联盟还将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吸纳更多匠人,通过品牌创建、技艺融合、举办珠宝展等形式,将更多精湛巧妙的非遗银饰手艺,更具贵州本土民族风情的作品带出深山,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图片来源:贵阳高新区)
(责任编辑:王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