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创新论坛 > > 正文
充分发挥“五链”融合优势 着力构建人才引领发展新模式

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才经济探索与建议

2023-07-25 10:25:1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陈要军 陈雄伟 李之好 评论:0

  图片来源:武汉东湖高新区

  “五链”融合作用机制

  陈要军 陈雄伟 李之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指示,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命题,不断强调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要求构建人才引领的发展机制。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人才的集聚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和现象,是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互动的演变过程,概括地说,是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融合、互促互进的过程,只有“五链”深度融合才能为人才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指示,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命题,不断强调人才第一资源作用,要求构建人才引领的发展机制。

  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然而,人才的集聚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和现象,是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互动的演变过程,概括地说,是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融合、互促互进的过程,只有“五链”深度融合才能为人才栖息提供良好的环境。

  “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只有天下英才慕名自来、近悦远来,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经济社会环境才能发生更大的变革、更好的发展。

   一、“五链”融合的作用机制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的过程,其实是政产学研金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过程,其共同形成地区发展资源、环境、物质和生态的大系统,最终构建人才引领发展的经济形态或者称之为人才经济。“五链”融合的关键在于突出人才引领、多链协同、共同发展,需要坚持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整体机制,建立要素互联互通的流通渠道,更高标准和站位,对地区的人才、资金、创新、产业和政策进行科学的布局谋划,打破地区的内耗与壁垒,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一)人才链是人才经济的引领核心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五链”融合中的根本是人才队伍建设,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产品的研发、成果的运用、资金的运作、产业的升级以及政策的制定等,方方面面均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离开人才,所有的工作部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创新高地、产业高地还是财富高地,最终一定会体现为人才高地。换言之,抓创新本质上就是抓人才,只有抓住了人才这个牛鼻子,创新发展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抓手,只有把发展建立在人才链上,经济发展成果才会源源不断、产业升级定能潜力无限。

  (二)创新链是人才经济的动力源泉

  人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创新创业创造,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引领科技革命。而从高能级创新平台到专业化孵化器,创新链就是人才实现梦想的主要平台。人才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才能将新点子、新创意转化为新业态、新产业,形成对地区主导产业的支撑,发挥创新策源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人才集聚也具有马太效应,随着人才成功效应,会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进而形成高端人才集聚现象。

  (三)产业链是人才经济的重要枢纽

  产业链是创新链的延伸。创新链最终目标是支撑产业链,产业链价值最终会体现在经济综合实力上。由此未来经济的竞争,可谓产业链之间、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地区要发展,产业必须强;人民要富裕,产业必须旺,产业链在人才经济中的作用就是连接创新链和经济发展的枢纽。另外,完整的产业链也会形成虹吸效应,带动资金、人才的集聚,进一步吸引大量的产业人才,强化产业链的“护城河”,形成人才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政策链是人才经济的主要引擎

  “五链”融合系统的建设与稳定,需要有基于全局的统筹和保障。政策链是“五链”融合中最重要的牵引动力,通过作用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营造共同发力的环境,环环契合形成“1+1+1+1+1>5”的效果,为“五链”融合构建人才引领发展保驾护航。“五链”融合过程涉及诸多要素,人才具有流动性、资本具有逐利性、创新具有目的性、产业链分布具有层次性和指向性,需要政府立足更高站位,在构建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在“五链”内部发力,以更强的使命担当引领“五链”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对人才、产业、创新和资金赋能,打造政策链的生态闭环,最终形成政策的牵引合力。

  (五)资金链是人才经济的加速器

  资本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助推器,资金投入为“五链”融合提供全盘支撑。在市场化机制不成熟的时候,政府资金是主导,当完整的科技金融机制形成时,就会形成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的迅速推出、注册制的试点推广、北交所的建立等一系列金融改革,目的就是打通支持人才创新发展的资金链,形成对人才经济的强支撑,助推我国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

   二、武汉东湖高新区“五链”融合现状分析

  (一)人才链结构不断优化,但总量和结构仍待提升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人才特区”建设,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围绕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集聚4名诺奖得主、71名中外院士、8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5名湖北省级高层次人才、173名“武汉英才计划”人才和2905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55.9%,有海外留学与从业经历者达54.7%,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与常住外籍人员数量近2万人。7000多个海外人才创业团队,来自美国、德国、以色列、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籍人口3630人,其中近6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新侨增长速度位居中部地区第一。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274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17.2%、中级职称人数占比47.5%,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超过2500人年,“金字塔”型多层次人才结构不断夯实。

  但是,与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仍然存在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基础人才增量不足、高端人才集聚总量不大等问题。

  (二)政策链科学性逐步提高,但服务保障仍待提升

  武汉东湖高新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开展系列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构筑引才优势。

  自2009年启动“人才特区”建设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围绕人才的引、育、留、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核心人才品牌“3551光谷人才计划”已坚持实施13年,打造了3551国际创业大赛等“以赛引才”品牌。2021年7月,力度空前的“光谷人才11条”新政出台,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破除“四唯”,建立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制度发挥最大效用。武汉东湖高新区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聚人用人上的主导作用,首次将人才举荐权限赋予企业,只要是能为企业所用的关键人才,一律照单全收。湖北省级五大实验室均设立了“3551光谷人才计划自主引才基地”,直接赋予人才举荐权限和举荐名额,鼓励高端人才“双聘双跨”。同时,推行人才有奖、荐才有奖、用才有奖、育才有奖、留才有奖举措,打造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生态协同格局。202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研究组建了光谷人才集团,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人才“引育留服”全解决方案,提升光谷人才要素集聚能级。

  但是,目前政策思路仍然是就招才而招才,在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后续服务等保障上有待提高,人才招聘和培训等服务平台功能、专业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人才集聚发展要求。

  (三)创新链赋能不断增强,但平台能级仍待提升

  “光谷”是“创”出来的,创新创业是光谷引才聚才的核心优势。光谷曾经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科技园,打造了光谷青桐汇、创客汇等创新创业平台。

  截至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建和正在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湖北省级五大实验室实现实体运行,建成5个国家创新中心、14家工研院,湖北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366家。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40家(包括7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先后出台“创新创业创造十条”等系列政策,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闫大鹏主持攻关国内首台10万瓦级光纤激光器,打破国外高功率激光器技术垄断;杨代常研发团队全球首创,成功实现植物源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等重大创新技术成果竞相涌现。2022年上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新设企业1.09万家、总数达到11.77万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6家,全年PCT授权量超过湖北省的80%。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正聚焦东湖科学城建设,但是还缺乏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工研院的市场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资金链财富激励效应持续加大,但本土创投仍待提升

  武汉东湖高新区突破性发展和利用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股权激励、资本市场等完善资金链。

  2013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国首创了股权激励专项资金。该政策实施以来,累计支持1444名企业员工获得股权激励,极大促进了企业内部治理优化。2022年进一步出台硬核“创投十条”,鼓励企业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对持股平台予以高额奖励,加大对人才激励力度。另外,早在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就联合社会资本成立光谷人才创业基金,为人才企业提供“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支持。据统计,2015-2020年,光谷人才创业基金累计投资企业337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4.27亿元,其中34家企业获得后续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7.29亿元,2021年武汉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拓展到10亿元。该基金的核心特征正是以人才为最核心资源要素,围绕人才链,搭建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实现“五链”合一。

  光谷合伙人基金作为光谷人才创业基金的“升级版”,通过国内首创的“将人才因素直接纳入返投计算及配套的返投与让利紧密挂钩”等制度设计,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优质投资机构关注、投资和引进高层次人才。2021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增上市公司5家,上市公司融资和再融资总额达到500亿元,公开披露的非上市企业股权融资案例超过200多个、金额超过158亿元,同比增长超70%,为人才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化财富激励。

  但是,本土创投不够活跃,国有创投风险偏好太低,绝大多数优质项目成长红利都被外地机构获取。

  (五)产业链承载不断增强,规模和集群效应仍待提升

  招商引资通常伴随着招才引智。光谷因“光”而兴,从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逐步形成了以“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为主导的“221”产业集群。特别是以长江存储为龙头,武汉新芯、华为海思、新思科技、药明康德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研发岗位,联想、华星光电、富士康等企业提供了大量基础工程师岗位,促进了光电子产业人才在光谷集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加速崛起,为加大人才回流,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开展“楚才回家”“校友资智回汉”等系列活动,并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开展互联网“第二总部”招引,吸引了华为、小米、今日头条等80多家国内互联网领军企业的“第二总部”落地。截至目前,今日头条、华为服务业营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光谷软件服务业收入和人才数量均占武汉市的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楚才回家”已吸引近1万多名楚才陆续回家乡创新创业。2017年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累计留下大学生55万人。

  但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等问题突出,人才就业机会少且存在职业发展空间桎梏,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发展与人才生态体系的契合度不高。

   三、构建人才引领发展机制的建议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世界一流人才高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事关“两个大局”。武汉东湖高新区必须充分抢抓国际人才回流的大势,以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为载体,加快构建人才引领发展的机制,积极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汇聚,全力支撑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建设、支撑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迈向“世界光谷”。

  (一)坚持党管人才领导制度

  东湖科学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对高端人才需求更是前所未有,贯彻落实人才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必须从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提级提能抓人才工作。

  一是强化党组织对人才工作的引领作用。强化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完善党管人才领导制度体系,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

  二是构建牢固的“大人才”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投促局、科创局、招才局、金融办、卫健局等各职能部门作用,确保各个部门“管行业必须管人才”,不仅要管主管业务的人才,更要为高新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正确处理好“牵头抓总”与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关系,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明确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调度机制。组织召开高新区人才工作例会,调动各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做好人才工作,定期通报和交流人才工作发展情况,商讨和推进相关人才项目的实施,抓好区域人才工作的长期发展规划、阶段目标、重点任务的落实。

  (二)构建产才嵌入式发展融合机制

  引才聚才仅靠政府一方发力远远不够,产业企业才是用才聚才的主体,必须在产才融合上做更大文章,形成广大企业齐抓人才的强大声势。

  一是建立“人才企业”培养机制。对高新区各类企业进行人才评估分级,建立人才企业等级,人才等级越高的企业在政策申请、投资拓展等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同时,出台培育人才企业的专项政策,帮助企业树立“招人才、强企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产业链重点人才招聘,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促进“双招双引”深度互动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互动,建立“双招双引”联动考核机制,共享信息渠道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强化“团队+技术+资本”的招商模式,促进项目落户和人才引进同步进行,推动各职能部门协同跟踪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和顶尖人才项目,将领军人才、重点产业急需人才以及人才团队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引才奖励支持力度,把相应人才指标列入项目建设考核体系。

  三是创新企业用才体制机制。针对不同行业人才分布等特点,对人才进行统一评价、分类管理,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积分制”,重点破除“四唯”,引入工资、资本市场价值等市场化评价要素,给予企业更多的评价权,让真正对产业有贡献的人才脱颖而出。持续开展“产业教授”评价,促进产业界人才与高校科研人才互通交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引进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制度。

  (三)强化光谷人才集团的政策服务作用

  政策实施需要强有力的载体,以光谷人才集团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人才国有企业政策服务功能,重点补齐“五链”融合中的各项短板,营造让人才静下心来做科研、坚定不移搞创新、理所应当得收益的一流发展环境。

  一是健全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建设完善与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相配套的科技信息、技术研发、技术市场交易和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创新合力,提高协同创新成效,为创新人才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分享技术攻关经验提供平台,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是加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紧盯资本市场改革方向,加快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服务”的科技金融链条,统筹“政策+平台+基金”全链条扶持政策,鼓励银行联合券商、保险、创投、基金、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研发适用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探索“股、债、贷”一体化科创金融生态圈服务模式,举办“人才+金融”融资对接活动,靶向支持人才创业项目,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完善人才宜居宜业服务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免费咨询、办公场所、资金项目援助、优惠制度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人才公寓、国际学校、高水平医疗机构、休闲文化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住房保障、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实行“人才安居工程”,打造一批高端的人才住宅和人才租赁住房,让人才真正安居安心。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责任编辑:范晓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