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创新论坛 > > 正文

高校在科创投资中的定位与优化

2024-04-23 14:02:2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建军 评论:0
  ▶ 李建军

  高等院校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成为孕育硬科技项目的重要土壤。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独特优势,实现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业团队持续成长,值得深入思考。

  一、投身科技创新投资大潮

  前瞻性和颠覆性的创新理念往往源于高校实验室,而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科技成果,恰恰是未来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当前,在我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作为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的核心地带,高校正全面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股权投资行业中来。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7%的高校成立相关基金会,且部分顶级院校基金会通过对外出资、参股子基金等方式积极投资于创业公司和高科技产业,取得显著收益。

  从高校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实践看,其呈现出五大核心特征:在资金构成上,主要依赖校友捐赠基金这一独特资本来源,并辅以部分地方政府和产业公司的资金支持;在规模配置上,通常较小,普遍不超过10亿元;在投资方式上,高校多扮演LP(有限合伙人)的角色,通过构建母基金机制参与市场投资运作;在投资导向上,致力于推动校内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产业化落地,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在投资策略上,倾向于围绕自身优势科研领域布局,充分利用学术研究优势去发掘并捕捉高潜力的投资机会。

  高校投身科技创新投资的大潮,既是应对时代挑战、寻求源头创新突破的战略选择,也是政策引导下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

  从流程上看,首先,高校VC(私人股权投资)依托其对校内技术转化流程的熟知优势,在政策导向“投早投小”的背景下,能够高效对接技术转移部门,帮助科学家们解决专利申请、政策咨询、投资谈判以及团队组建等一系列实际难题,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其次,高校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科研底蕴,通过与教授、校友的深度互动,高校VC能敏锐捕捉到符合市场需求且具备高成长潜力的原始创新项目,并借助高校强大的人才教育和科研技术储备,为创业团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方案设计,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第三,对于尚处于极早期阶段的创新项目,高校VC如同“孵化器+天使投资人”的复合体,能够弥补科学家创业者在管理运营经验上的不足,全方位协助团队搭建、商业伙伴寻觅、应用市场开拓及运营策略制定等方面工作,助力其实现高速成长。

  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不仅给予高校VC自有资金池的支持,还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投资的生态建设。

  二、转化效率不高等难题待解

  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高校参与科技创新投资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在投资管理领域专业性不强、市场化运作方面经验不足,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有待提高,以及如何平衡教育公益属性与投资收益目标等挑战。

  尤其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方面,尽管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中,常因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商业运营团队以及产业对接平台等因素而出现“死亡之谷”。高校在科技成果产权明晰、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化运作等关键环节的操作经验有限,容易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及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这些有待解决问题可能导致高校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实践中面临着如下难题:一是高校投资效果可能难以达到预期,影响整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三是由于市场化运作能力欠缺,可能导致优质科技成果流失,错失抢占全球科技高地的机会;四是高校投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积累和实践锻炼,短期之内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高校资源优势不能充分释放。

  三、多措并举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首先,高校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科研成果的源头和赋能者,积极寻求与具备专业科技投资能力并与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合作,形成互补效应。这不仅有助于弥补高校在市场化运营及风险控制方面的短板,还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协同作战,共同挖掘和培育具有潜力的早期科技项目。

  其次,高校应当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以及对创业团队的长期辅助作用。在专利技术的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创业团队的技术研发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专业性服务。同时,需建立起完善的“科学家创业”支持机制,做好创业者的“后勤保障”,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对于高校所设立的投资基金,应侧重在前端孵化与培育,致力于构建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聚焦项目的早期发掘与扶持,切实提升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后期的投资则更适合那些以营利为目标的专业投资机构。

  综上所述,高校在科技创新早期投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强化与社会投资力量的合作,专注于前端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北京创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