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2021年经济总量超12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04-29 09:57:2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叶 青  评论:0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4月19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中国这十年(广东篇)系列新闻发布会——“双区”建设专场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主任郑人豪报出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了2万多家。

    粤港澳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今年1月,位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首批实验室设备进场,光明科学城拥有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

    作为全国第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光明科学城是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推进创新载体不断发展。”郑人豪说。

    如今,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为主阵地,大湾区正成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东莞散裂中子源一期等设施运营顺利,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鹏城云脑III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部分已实现面向港澳和全球开放共享,中国散裂中子源3台谱仪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近500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过200家。”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说。

    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的实验室体系,不断建成的创新载体吸引和集聚了众多的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目前,在粤外国人才约占全国1/5,全省研发人员超110万人。

    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在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中夺得一枚铜牌。成绩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协作的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天航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张欣借助位于广州南沙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算力,帮助运动员改进了骑行姿态和运动服装。”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随着粤港澳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三地之间的深入合作也越来越多。近几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资源对港澳开放共享持续推进,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支持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也可以跨境拨付支持,惠及了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

    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一系列大力度政策的出台,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更畅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大湾区逐梦。

    目前,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首批考取港澳居民已聘用到岗。广东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3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3400余人。

    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接连重磅发布。

    “目前《意见》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海洋大学筹建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5方面47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敏强调,“深圳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6%。”

    在前海,大湾区首个5G绿色低碳港口妈湾智慧港开港;前海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拓展至五大类30项。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去年12月6日,粤澳半导体基金项目、横琴中药新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首批1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合作区现拥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

    郑人豪特别提到,大湾区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探索形成了“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他表示:“这些年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集群,都是大湾区科学和人才工作者共同努力、产学研‘一条龙’推动的结果。”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