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建筑业进入数字化转型关键期

2022-04-11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洋 评论:0

  本报记者  李洋

  照明灯具、制冷设备可“自主”作出预测,根据天气情况,会自动调整到最适合的亮度和温度,即使下班后忘记关闭开关,设备也能自行断电。这样的智慧楼宇你想入住吗?

  中国信通院近日印发《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年)》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数字建筑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应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加快数字建筑技术攻关、应用推广、生态完善、人才培养,支撑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

  建筑业的数字化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我国数字建筑发展现状如何?建筑产业的数字化还存在哪些难题?

  数字化加快改变

  传统建筑业

  数字化正改变着传统的建筑行业。《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年)》指出,从典型模式看,数字建筑通过一系列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创新和协同化应用,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协同、全周期集成化管理、全要素智能化升级三大典型模式,全面赋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从应用场景看,数字建筑应用覆盖协同设计、智能生产、智慧工地、智慧运维、智能审查、绿色建造等建筑行业各阶段,引领建筑全生命周期项目提质增效。

  在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开发的三维精细模型上,点击按钮就能查看整栋楼宇的能耗指标、设备状态参数、楼控系统、监控系统等各项数据信息,直接掌握楼宇运行状态,提升楼宇管理方和物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楼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5G智慧楼宇作为中建二局安装公司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已在智能办公楼、数据中心、智慧医院等项目中开展实践。

  通过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数字信息化智慧平台,BIM(建筑信息模型)团队在云端对图纸进行深化设计,形成项目3D模型,再输入所需钢构件型号、数量、荷载等数据,平台就能自动生成项目钢结构模型图。经校对审核无误后,根据就近原则,模型图纸一键上传至廊坊、成都等地的制造厂。在制造厂区,全自动机械设备开足马力,自动下料切割、人工焊接,经过质量检验、单独编号后,一个个“量身定做”的钢构件装车发往项目工地,全过程精准高效,一气呵成。这些钢构件上配置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清楚地显示生产安装信息,为项目施工进度和整体履约提供保障。

  “通过应用该平台,可以提高钢结构原材使用率和生产安装效率,绿色环保,在一些重大项目上进行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宝藏湾、中国西部博览城、西安丝路会展中心、南京江北市民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中建二局安装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数字化程度不足亟待加强

  当下,数字化正在从颠覆当前的建筑方式和帮助建筑企业提质增效两个维度改变建筑行业。

  但是,数字化程度明显不足。据此前中国建筑协会统计,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而欧美发达国家为1%,差了整整12倍多。

  《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当下,我国数字建筑发展态势良好,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关键技术缺失、应用渗透不足、生态建设不完善、高端人才缺失等严峻挑战。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认为,如何尽快运用建筑数字化促进企业转型和设计企业转型升级,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调查,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现状优化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建筑将朝着虚拟实境化、整体协作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的进程将会渗透到建筑过程的每一阶段,未来的数字建筑将是全方位的数字建筑。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作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将是数字建筑发展的重要机遇。城市数智化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未来数智化建筑成为刚需,当前城市中的老建筑,包括缺乏数智化设施的建筑即将面临淘汰,这为数字建筑企业带来了大量机遇。

  《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年)》认为,为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补齐技术短板,深化技术融合。加快建筑业基础研究与创新实践,推动BIM等技术在工程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建筑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打造示范项目,深化融合应用。鼓励企业研发数字建筑解决方案,建立优秀解决方案遴选、更新、发布通道;开展数字建筑应用场景供需精准对接,构建应用场景供给转化的市场机会。

  三是完善生态体系,营造发展环境。完善数字建筑标准体系和测试验证体系,建设数字建筑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测试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是创新培养体系,加快人才引进。探索产学研用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综合性人才培养。加大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关键领域精准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