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要闻 > > 正文

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

2023-04-23 10:49:1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刘艳 评论:0

  国家数据要素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数据要素创新活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交易规模超700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2200亿元。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促进和保障数据要素的高效、可信、安全、合规流通与共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世界各国为此积极布局。但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与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制度建设护航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所言,数据具有几乎零成本无限复制等诸多新特性,传统的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并不适用于数据市场。要想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就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数据基础制度。

  我国高度重视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初步形成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

  按照中国移动研究院《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关键问题研究》报告的定义,数据资源大循环是以统一的制度规范为顶层指导,以合规监管为保障,以集约高效、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为载体,以推动数据资源在跨地区、跨部门与跨层级之间的生产、流通、消费为目标,最终实现数据资源充分流通、数据价值充分发挥的体系。

  而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举措涵盖了从数据产权制度设计到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定价、数据流动、数据要素交易、数字技术再开发等全部过程的创新活动。

  “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核心是数据资源的跨领域、跨组织域、跨区域的汇聚利用,数据跨域互联互通是高质量数据资源供给的保障。”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数字经济发展”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高端峰会上指出,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应重点建设三大领域内容:一是重点解决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问题;二是重点解决高质量规模数据供给不足问题;三是重点解决数据流通利用意愿问题。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数据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强调,数据安全关乎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和夯实数据安全基础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宏观调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是推动数据资源大循环发展的最大变量

  当数据要素市场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如何构建数据资源大循环便成为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数据资源大循环的核心是增强对于全量数据的价值发现能力和价值运用能力,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量数据要素的最大价值。

  “数据要素流通和市场化发展涉及连接、算力、安全、合规、审计、交易、交付等众多基础共性能力,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高同庆表示,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行业需要尽快研究攻关支持广泛用户接入、跨域分布协同、全程合规管控的网络化增强隐私计算技术,并以此为核心能力来规划建设统一、高效、可信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研究并建立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助力国家数据要素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高同庆说。

  技术是推动数据资源大循环创新发展的最大变量,高同庆强调,隐私计算是目前数据要素流通领域的主流技术,但其私有化部署、点对点项目制的实施方式导致参与主体的数据流通成本高,服务质量和业务安全难以保障,同时由于其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的产品难以互联互通,从而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数字中国建设中要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责无旁贷,是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国资委办公厅副主任庞雪松对国资央企大数据体系构建提出要求。

  依托“连接+算力+能力”信息服务体系,基于隐私计算、区块链、低代码开发等核心技术,中国移动近日发布的新型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数联网(DSSN)及相关产品,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以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的发挥。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