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原创 > > 正文

祁玉伟:在材料强国路上行稳致远

2023-06-16 16:14:13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洋 评论:0
  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之日起,接力基金创始合伙人祁玉伟就成为创新创业大赛舞台上发掘千里马的伯乐。

  从第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开始至今,十年间,祁玉伟见证了无数企业从蹒跚学步到扬帆起航。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作为投资人的他,目标瞄准硬科技领域的创新企业,特别是关键新材料的创新创业企业。

   材料强国任重道远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材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材料的应用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生产力的发展都伴随着材料的进步。作为长周期的重资产行业,新材料行业的增速并不稳定,对新材料企业的投资要分析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祁玉伟说,新材料行业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需要长研究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近些年,我们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欣喜地发现,在一些关键材料的细分领域,国内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一步一步向国际领先水平迈进。”

  接力基金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投资科技类创业企业,重点关注新材料、医疗健康、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等领域。接力基金创立的初衷,是帮助那些创业项目顺利渡过早期艰难时光,而后平稳对接后续的VC和PE,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故取名为“接力基金”。目前,接力基金规模逾15亿元,已投资了百余家早中期科技类创业企业。

  祁玉伟回忆说,接力基金设立初期,愿意投资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人很少,当时业界曾调侃新材料领域“门前冷落鞍马稀”。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接力基金坚守硬科技投资,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投资之路。

  愿意投新材料的投资人,都是愿意长时间“坐冷板凳”的人。“这个时间会很久,5-8年都有可能。”祁玉伟说,前几年,许多投资人都扎堆在互联网项目,而很少关注新材料。因为投资互联网项目,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项目好几百倍的收益,时间周期也比较快,而新材料领域的投资要实现百倍收益比较难,时间周期也没那么快。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都去“赚快钱”,就没有人啃“硬骨头”,就难以实现突破性创新。“中国的关键材料大概有170多种,30%左右亟需国产化替代,你说这个机会大不大?”祁玉伟说,难走的路从来都不拥挤。接力基金的定位就是“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行稳致远”。

   投资早期与科创

  “聚焦科创,专注早期,接力未来”。记者采访期间,祁玉伟多次强调接力基金的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构成了接力基金的力量底色。

  作为早期科技投资机构,接力基金独辟蹊径,专注早期,投资了一批中试末期和量产早期的项目。

  “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处于中试末期和量产早期的企业。”在祁玉伟看来,这个时期的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产品,刚刚开始走向市场。很多创业者在产品研发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但在市场化方面却十分薄弱,这十分考验项目的创始人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产品从实验室到商业市场的转变。这就需要老练的投资人与其同行。基于十余年的耕耘与布局,接力基金将会继续坚持与更多这类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同行。

  “新材料行业,从配方到工艺,你做出来了,别人一般难以模仿,容易形成‘壁垒’。”祁玉伟认为,小荷才露尖尖角,要想“立上头”,就需要对项目做进一步的跟踪和观察。“如果我们发现了人才,我们愿意付出并提供持续帮助,到最后投资便是水到渠成。我们喜欢这种顺势而为、瓜熟蒂落的投资。”

  自成立开始,接力基金始终不变的投资方向便是早期与科创。纵然市场风口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浪潮变幻起伏,但接力基金一直坚守的价值观是不做盲目追风的人。

  “事为先,人为重”。“我们要投的是开了窍的读书人。”祁玉伟坦言他会把创业者的抗风险能力放在第一位,而评判的标准往往来自对他们此前人生经历的考察。“我投资的很多人都是技术能力强,同时有很强的快速学习能力,以及超越功利的创业理想。”

  对被投资对象,接力基金也秉持3个判断。第一,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早期创业,都面临各种挫折与磨难,失败了要能爬起来。第二,有悟性。摔倒爬起来后,要能吃一堑长一智,快速学习、在犯错中成长。第三,有远大抱负。有韧性的创业者生命力强,有悟性的创业者能赚钱。但对于投资人来讲,创业者不赚大钱,投资人不会有好的回报。那些追求小富即安的创业者对投资人来讲是有风险的。

  “例如,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就。这样的人必定是经受住了大量的挑战才生存下来的,抗风险能力很强。这些人身上既有科学家精神又有成为企业家的潜质。应该把他们的科研力量融入企业家的市场眼光,把研究资源变成产业优势。”祁玉伟表示,唯有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领跑者。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具有领导力潜质的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同时,要在机制体制的创新上厚植沃土,使科学家们专心致志地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责任编辑:范晓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导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