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科技型初创企业重视股权激励

研究报告称受访企业中91.15%实施过股权激励
2023-01-02 06: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王查娜 评论:0

    王查娜

  对科技型创业企业来说,市场竞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人才之争。近日,HICOOL商学院联合北京一心向上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研究报告》显示,股权激励作为企业吸引、稳定与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在该报告的300余家受访企业中,91.15%的企业已经实施过股权激励。

  《报告》还显示,越是对创新人才依赖程度高的企业,股权激励的普及度就越高。相较于其他行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股权激励实施普及度尤为突出,达到了98.12%。

  实施股权激励已成共识

  什么时候启动股权激励最合适? 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稳固利益共同体?《2022年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研究报告》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实践案例,梳理出科技型初创企业股权激励实践报告,助力企业打赢“人才争夺战”。

  《报告》显示,在高普及率之外,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股权激励还呈现早期化、前置化的特点。

  《报告》受访企业中,12.86%的企业在成立1年内就已启动股权激励,20%的企业在成立第二年实施股权激励,21.43%的企业在成立的第三年实施股权激励。成立不满3年便启动股权激励的企业占所有受访企业的54.29%。从业务角度来看,35.71%的受访企业首次实施股权激励时尚处于MVP(最小化可实行产品)阶段,营收不足千万元。

  从融资角度来看,有8.91%的受访企业在未启动融资时便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此外有61.48%的受访企业在A轮融资前已开始实施股权激励。这足以证明股权激励在初创公司实行的普及性与认可度。

  HICOOL商学院负责人袁梵渟表示,股权激励要服务于企业战略。股权激励并非简单的薪酬机制,所有的激励模式都只是工具,目的在于帮组织找到最匹配的人,并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地激发。要坚持“以终为始”,基于企业中长期发展道路,设计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考核期如何设计

  《报告》显示,在股权激励的考核周期方面,生物医药行业及人工智能行业由于研发周期长,对人才为公司服务的期限要求更高,4年以上的考核期较为常见。具体来看,受访的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行业企业,均有超过50%的企业将股权激励考核期设置为4年及以上。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则更偏向使用“小步快跑”的模式进行滚动授予,因此对每次授予后的时间考核要求并不严格,有超过6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受访企业将股权激励考核期设置为3年及以下。

  《报告》提示,在股权激励考核的业绩相关性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对绩效考核的要求更高,82.22%的受访企业将激励归属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以保证激励与约束对等的原则。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企业,在股权激励的业绩考核方面要求更低,受访企业中有4成左右的公司仅将归属结果与时间维度挂钩。此举主要是受到了同行业境外公司人才激励政策的影响,他们更习惯将股权激励视为薪酬证券化的一部分。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一心向上CEO李洪彬表示,股权激励的设计实施涉及人力、财务、法律、证券等多个专业领域,早期顶层设计过程中留下的“坑”,后期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去“修补”。所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时,可以参考行业情况,万不可生搬硬套,必须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度结合,而且还需要根据现实需求不断的迭代、变化。

  股权激励需保持理性

  后疫情时代,企业经营、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开始加速,股权激励管理也已加入数字化转型大军。《报告》中参与调研的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企业,分别有58.21%、53.19%的企业已应用股权管理系统介入激励方案的设计与管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行业尤为突出,受访企业股权管理系统应用率近80%。据了解,数字化的股权激励管理系统,可大幅提升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满意度。受访企业中,应用股权管理系统的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满意度超95%,远超尚未应用系统的其他公司。

  虽然股权激励的利好得到各界的认可,但是一心向上高级合伙人李阳方健提醒说:“企业在设计方案之初不可盲目跟风,切忌直接套用其他公司的方案。一定要明确自身的激励目标,然后再根据实际目标来确定激励工具、激励对象以及成熟机制等。”他认为,设计好的激励方案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设计好的方案实施落地,并伴随企业发展不断调整,才是企业释放股权激励价值的关键环节。

  专家强调,股权激励不是大水漫灌,在合适的场景下做出合理的股权激励动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股权激励的最终效果。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