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江西丰城:大粮仓里的种粮新事

1654675484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春园 评论:0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丰城市建立了长乐乡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今天,丰城市已成为江西大粮仓,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0.24亿斤。在这片红土地上,69岁农民杨国辉祖孙三代“接力”种粮,见证了“中国饭碗”越端越牢的历史新貌。

  荣塘镇马口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青苗正茁壮生长,杨国辉喜上眉梢。“今年天气不错,人勤劳天帮忙,指望着又是丰收年!”他告诉记者,这是2021年新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耕作条件好,每亩地一年能产2000多斤稻谷,比以前的“望天田”好太多了。今年,杨国辉一家共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水稻,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杨国辉从小在村里长大,帮父母种家里六七亩地。“以前人赶牛,牛耕地,人多地少,每亩地一季最多收七八百斤稻谷,靠种地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由于生活清苦,他索性带着女儿跑到外地卖水果挣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杨国辉敏锐感觉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农业大有可为。50岁那年,他毅然返乡,把所有积蓄拿了出来,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那时我已经用手扶拖拉机耕地了,虽然效率不高,但总比牛耕地快,一天能耕20多亩。种粮有国家补贴,粮价也不错,粮农收益越来越好,坚定了我多种粮的信心!”忆往昔,杨国辉分外感慨。

  2006年,远在海南做小生意的儿子杨志军,看到父亲在家中种粮收益好,也主动返乡加入了父亲的种粮事业。杨志军想,现代农业必定是规模化、机械化的高效农业,光靠人力肯定种不好地。

  和父亲传统种地方式不同,他自己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农技培训,试种水稻新品种,着手添置新型的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10多年间,流转的耕地也从200亩扩大到500亩、1000亩、3000亩……这几年,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他先后购买了4台耕地机、3台插秧机、2台农业无人机,推动农业生产向“机器换人”转变。

  两年前,在广东打工的孙子杨邦眼瞅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在爷爷和父亲的鼓励下,也回到村里当起了“职业粮农”。和父辈相比,26岁的杨邦有更多新想法。他在学习种粮之余,还喜欢研究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等政策,积极对接丰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用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解决种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买种子化肥,在农资大数据平台一看就知道厂家价格,既便宜又便捷。农忙时农机不够,打个电话给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就调过来了!”谈起这些大数据“玩意”,杨邦轻车熟路。最近,他还和农技部门合作,在田里建了一个气象服务站,在种植基地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测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他种的粮食比父亲种的亩产提高了100多斤。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高新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高新网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chinacxw#chih.org(#换成@)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