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报 > 研究报告 > > 正文

解析智慧城市建设 寻求重大产业机遇

2021-12-27 13:53:43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天宇 评论:0

杭州城市大脑 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李天宇

  智慧城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载体单元,是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各类巨头企业、巨量资本等争先入局的综合产业领域。

  一、智慧城市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简单定义,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的各项关键信息,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截至目前,智慧城市已经历了3个差异较为显著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其相对应的特征与内涵。

  1.智慧城市发展的3个阶段

  概念导入期。2008年,由外企率先启动了政府信息化服务项目,“管理任务繁重、缺乏先进手段”是政府方面临的最大痛点,“信誉度最高,投资风险小”的特点是企业入局的动力来源,以国际巨头企业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开创了一个新型产业领域。

  试点探索期。2012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成为由政府牵头进行全国范围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国内众多集成商在交通、工业、医疗等政府职能领域协助下规划建立了各地的政务系统与平台,同时各部委在这个阶段建设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内网业务系统,要求地方委办局的业务数据统一向上汇交,标志着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完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部署。

  统筹融合期。在上个时期内,各地、各领域业务主体建设了大量系统平台,但建设之时未将信息共享的技术与机制前置,更多只是“为我所用“,导致出现“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多侧重于技术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的互动、“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因此,以国家统筹、“三融五跨”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逐步推广,致力于效率提升、回归人本,开启了新阶段的统筹融合式建设。

  2.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内涵

  多元融合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内涵。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了不同核心特征与内涵,整体沿着效率优先—场景链接—多元融合逐步转变,也对应着以系统为中心—以场景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1.0至3.0的升级演进,最终形成信息技术“搭桥”,城市与人互动的良好局面。

  二、智慧城市产业图谱与重要产业热点

  1.智慧城市产业图谱

  七大产业板块构成智慧城市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是一个产业综合领域,囊括了众多行业分支,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均存在差异。目前,在产业结构层面,可划分为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运营服务、网络安全七大重点板块;在企业类型层面,ICT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是其中的主要企业分类。由当下产业结构与企业类型可以看出,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完整架构,企业类型的多样性也为搭建“三融五跨”的系统、平台注入了推进动力。

  2.重要产业热点

  2.1.自然资源信息化

  自然资源信息化,是企业争夺未来城市数据与接口的最佳切入点。其对应的典型产品是“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是目前“一张图”概念下最为原始、最具权威、最为顶层的建设内容之一,可简单概括为承载现状数据(遥感测绘、地质及环境、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规划数据(控制线、空间规划、地质与灾害规划、专项规划)、管理数据(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审批、自然资源管理及监察)、社会经济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人口数据、交通数据)等一系列数据的平台载体与实现未来一切应用功能的基础。

  自然资源部通知建设平台的时间为2019年,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区间整体一致,背后的涵义体现在要将国土底图、人口底数纳入其中,未来将成为数字中国的数据底板。因此,参与平台建设除了获取商业利润外,也间接打通了未来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入口”“接口之门”。

  2.2.城市数字管理系统

  城市数字管理系统是多行业融合高端技术集成的顶级应用领域。典型的产品包括城市大脑、产业大脑、领导驾驶舱等相关产品,是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下的智慧化信息系统、平台,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为目标,在城市洞察、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提供智能化的分析、诊断、预测、预警、模拟等服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的顶级集成应用。

  数字管理系统天然具备统领性、示范性、融合性的特征,是成熟智慧城市次世代建设的重点内容,适合城市体量大、经济活力足、管理水平高的城市大力发展,也注定了只能由最具技术与资源实力的企业在少数城市进行实施部署,综合考量未来商业合作、运营服务、模块拓展等方面的潜在机遇,其顶级的“信息化生态位”在未来可产生无限的拓展空间。

  2.3.城市安全

  城市安全系统是企业实现与政府深度绑定长期共赢的长线机遇。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也是一次大考,但多年的智慧建设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布控防疫体系,主要是靠强力行政措施+点状检测设备(体温检测)+移动式信息登记(健康码)等综合手段遏制疫情扩散,缺乏整体信息化的联动能力,其背后的真实原因依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造成的数据共享效率低下造成的。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系统是疫情过后的关注重点,是一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方联动、整体协调”的城市安全网络,需要打通各方的信息壁垒才可以真正实现。可以看到,疫情防控过程中”健康码+行程码“的方式成为了防疫关键,最普通大众化的公众应用成为了强力行政举措落实的得力助手,成为了政府长期选择合作的大众化应用,凸显了安全行业内一个最大风口:深度绑定城市安全网络—企业与政府携手长期共赢。经历疫情防控一役,城市安全的重视级别被大幅度调高,城市安全网络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未来携整体联动方案与数据共享技术者,将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深度绑定。

  三、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对政府而言:第一,注重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集约统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中将民众感知力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因此以“为民、便民、惠民”为导向,从解决建设管理的实际问题出发增强居民、企业、政府多方获得感,才是系统开发的根本性需求,需成为集成商整体方案的首要考虑因素;此外,为防止系统冗余,可推动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模式,以规范、标准作为建设约束,以先进技术作为项目筛选指标,进行标准化、集约化的建设运营。

  第二,突出重点先行带动发展,扩大开放合作完善机制。为避免全面推广可能引起的资金投入过大,可从空间、业务领域两个维度划分重点落位与应用,实现以片带面、以线带面发展;在项目全过程运作中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参与机制,共同探索智慧城市可持续运营方式,鼓励多方合作、数据共享、智力共享,推动新型智慧城市“三融五跨”的真正落实。

  对企业而言:第一,强化长期运营共谋持续收益。结合近期一系列政府采购项目,均要求企业在属地提供长期的运营服务,因此企业规模较小、人员资金紧张的企业需摒弃过去“跑马圈地”理念,坚持前置长期的运营服务,将回报周期预期延长,注重发挥存量资产的持续性运营收入。

  第二,重视系统利旧突出整体融合。目前,各委办局内已存在大量既有系统,系统的停用会牵扯到政府审计程序,因此,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要将系统利旧纳入考量范围,同时做到与原系统、平台接口统一,防止系统孤立,发挥整体联动能力。

  第三,突出系统差异彰显属地特色。信息化系统带有很强的通用性,可实现便捷的批量化部署,但各地的城市特色、面临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定制化的系统功能开发是企业进军不同地域获取订单的必备能力。同时,建立强大的技术售前、行业专家团队是拓展企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助力企业站在行业高度、城市视角思索如何将系统功能与城市特色有效结合、突出问题的针对性,这也是企业在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要深度思考的战略性、原则性问题。(作者单位:北大科技园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