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区 > 园区文化 > > 正文

广州高新区:“十古”文化遗存焕发新活力

2022-04-07 13:48:59
来源:广州高新区 作者:曾妮 范敏玲 孙旭东 评论:0
  村头的大榕树下摆开几张方桌,大家坐在绿荫下,望着古村谈保护。这是近日在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举行的“九佛九人谈”活动上的场景。
  “九佛莲塘村保留了小中轴秩序,非常罕见。”“在宋代古村落建家风馆,让大家席地而坐感受文化传承。”围绕“十古”保护,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街道干部、村民代表交流思想、碰撞思路,真理越辩越明,蓝图越描越细。
  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今年以来,黄埔区全面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对辖内十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用讲故事、展画卷、树舞台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遗存加以活化利用。
  知止而有得,谋定而后动。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凸显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底色,让城市留下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在活化保护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大榕树下谈乡愁,众人参与思路活
  才是暮春,广州已有了初夏气息。风水塘边,阴阴夏木啭黄鹂。九佛街今年第三场“九佛九人谈”暨“十古”保护与活化利用座谈会在莲塘村的村头大榕树下举行。除了九位发言代表,围坐在榕树下的村民们也可以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的规划专家何冬华来开会之前,把九佛的村子走了好几遍。他细心地注意到,在莲塘村风水堂正面有一条小轴线,正是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山、水、古村”连接为一体。在广东的古村中,尚保留着这种小中轴秩序的已经为数不多。
  何冬华珍视的“秩序完整、山水完整”,同样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炎眼中的瑰宝。李炎提醒说:“九佛三个传统村落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在下一步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保证基本山居的模式延续下去。”
  “在榕树下开这个会,翠意满满,乡愁满满。”黄埔区政协党组成员郑卓文说,“十古”保护要规划先行,既重视物的保护,也要讲好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你一言,我一语。在文化传承保护上,务虚就是最好的务实。黄埔区九佛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大军说,“九佛街常态化开展‘九佛九人谈’活动,就是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中来。”
  将公众参与贯穿于黄埔区整改工作的始终,言路广了,思路活了,人心齐了。
  长洲街深井古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驰名中外的“深井烧鹅”就源自于此。这里原是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村落建设华美,具有岭南风情的青砖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秉持着“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在深井古村微改造项目实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学者专家、社会组织、职能部门、村民共同参与的“深井共同缔造工作坊”,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
  通过多次活动沟通协商,工作坊与村民们形成了共识:要保持深井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如今,改造后的深井不是一个旅游区,而是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导的“大学生文创基地”、休闲体验为辅的“慢生活岛”。
  一树一档“一张图”,二维码上故事多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村,远远可见清濯桥一侧立着一棵20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福荫着这片土地。“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一样,见证了我们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在莲塘村无人不知,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越来越茂盛。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在村民陈耀松的印象中,过去莲塘村不少村舍倾颓、村貌破旧,而如今街道十分重视古遗存保护,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编号挂牌专人巡查,还编撰村史。“有了规划和记录,未来子孙世代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莲塘的‘根’也就守住了。”陈耀松感慨地说道。
  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与群众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自然村落房前屋后大龄果树保护移植问题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在黄埔区长岭街道岭头社区,几棵贴着二维码标识的大树根枝粗壮,郁郁葱葱。“这几棵树是看着我们长大的,守护着我们几代人,我们也要好好守护它。”在长岭生活了近50年的胡艳玲动情地说。
  当前,长岭街道正在实施“古树故事”保护项目,依托辖内东江纵队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挖掘古树名木相关的历史故事,拍摄村民口述视频,人们可以扫描树上二维码,读懂古树背后的历史。此外,摄像头及振动位移传感器等高科技装备也被应用到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对古树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尊重历史、尊重民俗、尊重群众需要,就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长岭街道党工委书记沈凯有感而发。
  祠堂粤曲咖啡香,古村新韵活力足
  莲塘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大祠堂显示了莲塘村古老的内涵。时四陈公祠建于1899年,2013年重修,修旧如旧,仍保留着古风古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市政协委员、黄埔区政协委员吴非凡将莲塘村作为一个粤剧传承基地,时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在此唱戏学艺。学习粤剧的少年们在祠堂口整齐列队,目光炯炯地听着吴非凡传授身法、讲习技艺。教学过后,孩子们施粉黛、着戏服,青砖黛瓦的古戏台上,稚嫩的面孔和古朴的戏台相映成趣。“莲塘村丰厚的历史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土壤。”吴非凡说,“在这里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让孩子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使粤剧课堂更加鲜活,也助力古村繁荣更新。”
  在黄埔区701处十类古遗存当中,莲塘村的古遗存占了36处。除古树外,这里有最早始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时四陈公祠,以及鸿佑家塾、秀昌书舍、友恭书室等岭南特色古建群落和2条街、11条巷道,还有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青莲戏台。
  古遗存经过精心修缮、科学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开放的“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莲塘家风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新旧之间的碰撞让历史文化古遗存“活”了起来,也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来。在“链咖啡”馆里打工的村民于东连说,回村前她根本想不到莲塘的变化会如此之大,自己嫁到莲塘已经十余年,家在莲塘,在村里工作、生活,当下的日子是她最满意的。
  在文冲街道,“广州幸福里”重点工程绵延开来,打造着历史文脉活化新典范。“广州幸福里”主要依托文冲陆氏大宗祠等26处古建筑建设,古为今用、重塑古韵,建设“幸福之源”党风家风馆、党刊百年文脉馆等展馆,赋予古建筑内涵,彰显“活化”新魅力。在这里,文冲村800多年的历史,不只是文字的记录,而是让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
  “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黄埔区‘十古’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通过分区域、分类别呈现区域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传承古遗存历史文化,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共融,保护成果让群众共享。”黄埔区文广旅局局长陈文聪说。
  底数清则方寸明,文化传“物”更传“神”
  底数清则方寸明。启动“十古”保护工作之后,为了更加细致、全面地摸清古遗存“家底”,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撰了《黄埔区古遗存总览》《黄埔区十类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清单(第一批)》等6册系列丛书。其中,古遗存总览图册将黄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传说,分区域、分类别用图文画册的形式展现出来,为黄埔留下记忆。“在‘十古’保护工作中,我们联合基层社区完成一批非国有文物保护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鸿年宅、边岗文塔、端圃家塾得到了全面修缮,很多非国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满活力。”陈文聪说。
  制度清更要落地实。围绕“十古”保护,黄埔区新招迭出:推出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聘用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实施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构建“1+N”保护传承政策机制体系、创新“互联网+保护”……
  “我们想方设法把名城保护工作变得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广州开发区规自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李贤说,“在百度地图上对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进行标注,老百姓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保护信息,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制度落地执行的实效性。”
  传“物”更要传“神”。文化传承既要有实物保护,也要有精神传承。黄埔区在全区建设了203个方志驿站,实现方志驿站街镇全覆盖。打造“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品牌,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区级“讲古人”队伍,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机关,面向群众分享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故事,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评价说,“黄埔‘十古’保护工作并非只是将看得见的物进行拉网式摸查、精细化管理、全天候式的保护,而是注重挖掘附着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遗存所蕴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村史村志的编辑、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资源,也为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这种做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摄影:廖志远 肖昆华)

(责任编辑:王丹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