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通用人工智能离我们还很遥远

2022-06-06 09:44:31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陈杰 评论:0

  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当下,人工智能已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一二十年前,人工智能还是一个十分科幻的话题,甚至有不少人担心人类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从科幻到现实,人工智能这一质变用时并不算太长,但已经让人们产生了心理落差:实际应用中缺陷不断的人工智能,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智能。

  人工智能也有强弱之分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在著作中提出用图灵测试来测量机器的智能程度。随后,科学界逐步对人工智能的概念形成共识:人工智能就是能够和人一样进行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人工程序或系统。

  严格来说,被包装出来的人工智能并非是很主流的新技术,直到几年前李世石跟阿尔法狗(AlphaGo)下完棋后,各界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也被彻底引爆,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思考基本还是建立在科幻作品的基础上。

  不过,当前的人工智能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听话、精力充沛的“笨小孩”。

  “人工智能原本就有强弱之分,这也是人们对人工智能产生些许失望的根本原因。”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告诉记者,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想象是建立在“通用人工智能”之上的,而现在落地应用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大数据驱动,它对小概率和偶然性事件缺乏应对机制,特别是在面对这个充满变动的世界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王超说,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被区分为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被称为狭义人工智能,是专攻某一领域的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也叫强人工智能,指的是一台像人类一样拥有全面智能的计算机;至于超级人工智能,目前只是人们对科幻作品中智能机器人所拥有能力的期待。

  通用人工智能还没有成熟的案例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王超说,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在弱人工智能阶段停留了过长的时间,通用人工智能才是接下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但创建通用人工智能比创建弱人工智能难多了,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案例。”产业界的初步共识是,通用人工智能要大幅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

  “然而,当前的人工智能主要还是基于深度学习。”特斯联首席科学家邵岭博士告诉记者,一方面,深度学习使得人工智能在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许多相关领域的应用性能大幅提升,性能甚至已经能超过人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能力仍基于“暴力算法”及大数据——智能参与的程度并不高。

  过去几年里,预训练大模型越来越受到欢迎,通过预训练的大模型,仅需要有限的数据即可实现对模型针对新场景的调优。但邵岭提醒,一些人工智能专家认为这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一大步,其实这跟通用人工智能没有任何关系。“此类模型并不具备常识,也没有思考与逻辑能力,其优越的性能主要源于海量的训练数据,也可以说仅仅是具有一定泛化能力的记忆储存而已”。

  对于当前的弱人工智能如何向通用人工智能迈进,邵岭的结论并不是很乐观,“我们距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遥远,或许在未来也难以实现”。

  大模型加速落地是产业首要任务

  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但并不影响当下人工智能一直占据着“风口”位置。当然,产业热度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无法回避人工智能产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仍面临着亏损的事实。

  邵岭坦言,企业无法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常需要很高程度的定制化,且难以规模化生产。“预训练大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能够负担训练大模型的成本。”

  近几年,大模型历经了探索期、突破期,现在已经一定程度上到达推广期。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认为,今年是大模型落地关键年,“对于大模型落地而言,最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前沿技术’与‘真实应用场景’之间的鸿沟”。

  对于初创企业及中小型企业而言,邵岭认为,研究规模相对小且实用的预训练模型,以及对预训练模型的有效压缩,或许能够加速人工智能的落地盈利。

(责任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