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企业级开源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

2022-06-23 10:49:5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张伟 评论:0
  “经历了两年疫情后,世界各地的组织正在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新冠疫情驱动使许多公司学会了远程工作。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满足即时客户需求,同时提高敏捷性,以适应仍充满未知的未来。”在近日举行的“2022红帽媒体Open讲”线上交流会活动上,红帽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在分享红帽对企业级开源当前发展情况的观察时表示,其实,开源社区早在25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工作方式了。这些社区,以及加入这些社区的公司率先开始了分布式协作。而源自这种创新的开源解决方案现已成为了市场中广受认可的发展之道。

  在最新发布的《2022年企业级开源现状红帽调查报告》中,红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ul Cormier也指出,在进行第4年“企业级开源现状:红帽调查报告”调查时,他们发现,开源开发模式不仅没有出现放缓迹象,在疫情期间甚至出现了加速增长。更多公司开始基于开源项目向市场推出产品,而Operate First、Fedora 和 Kubernetes 等社区也在蓬勃发展。

  为何会出现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参与调查的 IT 决策者认为企业级开源越来越受欢迎。其中 77% 的人表示,相比一年以前,现在他们对企业级开源的看法更加积极。

  “企业级开源势不可挡。”曹衡康指出,企业开源的重要性已经广为全球各地的IT领导人所认识。究其原因,开源开发模式可以推动并支持实现创新和敏捷 IT。

  全球95%的IT领导者表示,企业级开源对于他们组织的整体企业基础架构非常重要,相较去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另外,有82%的IT决策者更愿意选择为开源社区做出贡献的供应商。89%的IT决策者认为,企业级开源软件比专有软件更安全或同样安全。同时,80%的IT决策者预计,他们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使用企业级开源软件。

  尽管开源开发模式几十年前就开始成为开发者、黑客和有远见的人们各显身手的试炼场,但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点。它不仅是商业软件开发的主流途径之一,从服务器机房到公共云,再到边缘甚至更大范围,也在为创新源源不断地提供澎湃动力。

  “软件正进入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企业级开源软件是扛把子。这一趋势愈加明显。”曹衡康表示,根据调查,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受访者公司中使用的专有软件占软件总数的比例将下降 8%。这个下降幅度非常之大。与此同时,预计企业级开源软件的比例将上涨 5%,基于社区的开源软件的比例将上涨 3%。

  不出所料,企业级开源的应用开始延伸到新涌现的重要技术工作负载,其中 80% 的受访者计划增加 企业级开源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容器、用于容器编排的 Kubernetes,以及大量补充性的云原生开源项目都是典型的新兴软件类别。 它们构成的软件生态系统正在不断发展,方兴未艾。70% 参与调查的 IT 决策者所在的公司正在使用 Kubernetes,几乎1/3的决策者计划在接下来的 12 个月大幅增加对容器的使用。

  “开源是推动金融行业创新的引擎。2001 年,在我们从 UNIX 迁移到 Linux 时,我们并 不知道这会改变我们的企业。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根基,到开拓新一代技术的社区,开 源技术打开了未来的大门。” 摩根士丹利常务董事兼杰出工程师Graeme Hay说。

  在谈及用户选择对开源社区贡献多的供应商的原因,曹恒康总结了4点原因:其一,贡献大的开源供应商对开源流程更熟悉;其二,贡献大的开源供应商往往会帮助维持健康的开源社区;其三,这类厂商对所需功能的开发有影响力;最后,这类厂商解决技术挑战的效率更高。

  他举例说,在近期红帽全球峰会上发布的红帽企业Linux 9,通过简化混合云基础设施,为所有IT环境(内部、虚拟化、云计算或边缘部署)提供一致且可重复的平台,大规模提高效率并简化了管理流程。Linux 9推出之后,将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快速的开源创新,让在边缘的软件定义车辆处于领先地位。

  “安全性是企业级开源的一大优势。”曹衡康还强调,用户使用企业级开源软件,在于其具有安全性更高、软件质量更高、能够安全地运用开源技术、为云技术和云原生技术设计等多重优势。因此,“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开发,离不开企业级开源技术的支撑。”

  “2022年,红帽仍将致力于在国际和国内开源社区中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者。”曹衡康表示,随着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模式的重塑已成为新常态,以开源促转型促创新将成为企业未来应对更多不确定因素的重要技术路径。红帽将持续以产品技术与生态赋能,不断带动开源走向进一步的创新深化,引领企业级开源新常态,为更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

(责任编辑:陈楠)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