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什么才是电子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2-06-27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洋 评论:0

   本报记者  李洋

  近日,亚马逊中国发布消息称,将于一年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的运营;此后,持有kindle电子阅读器的消费者将不能购买新的电子书。对于已经购买的电子书,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载,并且此后可继续阅读。

  从最初的“阅读神器”到“泡面神器”,再到彻底黯淡离场,Kindle电子书“过山车”一般的经历,引发业界思考。

  从惊艳亮相到黯然离场

  2013年6月,Kindle进入中国市场。由于阅读更加环保、购买方式高效,这种采用墨水屏的单一功能电子书阅读器一度被视为阅读学习的必备神器。根据亚马逊中国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在中国累计销售数百万台, Kindle中国电子书店的书籍总量近70万册,较2013年增长近10倍,达到历史最高点。中国市场也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时过境迁,如今电子阅读器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去年年底,Kindle关闭天猫旗舰店;2022年年初,其京东商城旗舰店也处于断货状态。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竞品的崛起。在Kindle盛极一时的前几年,国内电子书阅读器行业竞争空前激烈。汉王科技、方正、爱国者等数十家企业集体涌入电子书市场。近几年,更是有当当、掌阅、阅文、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加入战局,结合内容生态推出自己的阅读器,并给出很有竞争力的价格。

  易观分析文化消费行业分析师梁秋兰表示,Kindle停止中国市场的原因从外部角度看,是电子书行业竞争激烈。除Kindle外,中国市场上还有小米、科大讯飞、汉王等多个品牌的阅读器,且这些本土化阅读器的设计更贴合本土用户使用特点,吸引众多用户。同时,掌阅、QQ阅读等手机阅读软件也可提供电子书阅读服务,便捷性更高。从内部角度看,Kindle的内容资源不足,其系统较封闭、图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首先,从业务层面来看,Kindle盈利能力比较差;其次,用户的活跃度逐年下降导致Kindle内容购买力下降;第三,微信读书这种平台模式、IP授权付费模式的兴起,对Kindle电子书的内容产生一定冲击。

  遭遇成长瓶颈

  “智能手机用户每日平均1.5个小时在使用短视频,大量的短视频很大程度削减了用户阅读时间。”互联网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认为,有很多书从获得信息的角度来讲价值不大。短视频这样的产品有更丰富的信息,同时短视频把信息切成一个个信息点传输,不需要受众完整的掌握系统信息,这是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

  “Kindle最主打的卖点就是电子墨水屏幕,这种产品有省电、护眼的优点,但用户使用时要戴一个专门设备,这并不方便,所以Kindle的市场格局有限。”项立刚说。

  “随着手机阅读全面攻占电子阅读市场,以及游戏、短视频、听书软件等更快节奏的视听方式分流阅读人群,消费者找到了更便捷的替代品。”项立刚表示。

  Kindle不仅面临着市场大环境变化的挑战,其自身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产品设计也一直被用户吐槽:系统太封闭、刷新率低、格式单一、传输困难、资源不丰富。此外,国内汉王、翰林、掌阅等电子书品牌的崛起,也抢占Kindle不少的市场份额。

  电子书行业何去何从

  “Kindle对中国电子书格局的影响,目前来看应该不会太大。”业内人士表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当下,电子书市场接近饱和,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创新无力,缺少特色。此外,盗版产品横行加剧生存压力。

  张孝荣认为,电子阅读器市场进入寡头竞争向寡头垄断过度的阶段,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几家TOP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主要份额,许多中小品牌挣扎在低端市场。产品类型也日渐丰富,可以满足各种细分市场需求。

  “目前还有一个技术瓶颈尚未攻克,墨水屏幕刷新率比较低,难以与液晶屏抗衡。”张孝荣说。

  张孝荣认为,电子阅读器的用户群体属于小众群体,部分功能发展得越来越接近ipad和手机,如果能打破刷新率慢和显示色彩少的瓶颈,未来市场值得期待。

  “电子书品牌想要摆脱困境,需在内容与品牌方面着重发力。在内容方面,为用户提供海量的内容资源,满足不同的需求,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在品牌方面,需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获得用户支持。”梁秋兰说。

  庄帅认为,中国的电子书目前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有声图书,国内的很多厂商像得到、微信阅读、百度阅读都在不断的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另一个方向就是电子书的免费阅读与广告的结合,也就是社交阅读。另外,从商业模式上看,电子书朝着将IP改编为动漫和动画影视作品,甚至改编成真人影视作品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