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回应社会热点

2023-03-06 06: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张伟 评论:0

   本报记者 张伟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社会热点关切。

  金壮龙:保持5G发展势头,加快6G研发

  “国民经济有97个大类,一半以上用了5G,例如采矿、港口、电力、大飞机制造等。”金壮龙介绍说,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建成5G基站超过254万个,5G移动手机用户超过5.75亿。

  金壮龙说,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要保持5G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举措概括为3个字——建、用、研。

  “建”,就是要多建基站。今年我国计划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县县通5G”,下一步继续延伸,在工业园区要覆盖得更深。

  “用”,即扩大5G的应用,要实施“5G+”行动计划。“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对制造业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计划“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

  “研”,要发挥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对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充满信心。”此外,金壮龙还表示,今年1-2月,国家工业处于回升向好的态势。今年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肯定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因此,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抓好促进重点行业增长、加大投资、扩大消费、发挥地方积极性这四项工作。

  王志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如何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

  王志刚回应说,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在“3个加强”上发力: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

  “这样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系统推进,使得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与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而且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王志刚说。

  谈到如何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时,王志刚明确表示,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

  对于近期国内外高度关注的ChatGPT,王志刚表示,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

  他介绍说,科技部在AI领域已经作了诸多部署:包括AI本身技术发展的一些课题;中国首先提出AI治理方面的“八项原则”;在AI转化应用方面,最近推出智能码头等若干个示范应用场景,推动AI转化应用等等。

  王志刚提出,希望既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牵引,也通过场景驱动、用户需求,将其结合,使得AI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也希望从事AI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能更好地推动AI发展,为国际社会作出中国贡献。

  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黄润秋开门见山地说,十年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目前,我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也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介绍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行动方案,将一项一项全面展开,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好城镇与农村,统筹好陆域与海洋,统筹好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

  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此外,黄润秋还介绍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三方面的经验可供国际社会借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的生态治理制度、举措。比如,生态保护红线机制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此外,这十年实施了大规模、大尺度的生态修复。

  “通过这些,我们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他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