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子报 > > 正文

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实现“1+1+1>3”

2023-03-13 05:00:0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李洋 评论:0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今年全国两会,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推动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形成“1+1+1>3”成效建言献策。

  聚焦基础研究

  时代呼唤战略科学家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显著提升。

  “战略科学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兼具深厚的科学素养、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大规模科研攻关组织领导能力,能及时关注和提出当前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在开展跨学科研究、组织大兵团科研攻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担纲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领军人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带来了《加大力度集聚和培养战略科学家的建议》。

  “基础研究是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源动力’‘元实力’。”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建议,一要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让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负责制落地见效。二要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合力造就大师。三要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的主渠道功能,以选好人、选好问题为导向,设立8-10年甚至更长周期项目,支持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研究工作。

  伊彤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战略科学家的发现识别与遴选机制;设立“战略科学家专项”,探索新型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赋予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人财物自主权;鼓励战略科学家牵头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在生活环境方面充分尊重海归战略科学家的需求,设立专门的高端科技人才服务站点,为人才提供出入境、居留、创业、工作、生活等方面“一站式”的政府服务和政策支持。

  着眼应用

  制造业需要高技能人才

  英雄不论出处。在科研攻关的漫漫长途中,与勇毅前行的顶级科学家并行的还有一群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他们是支撑起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不少全国人大代表从产业角度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该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的真实场景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年轻的“95后”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曾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金牌。夺冠后,他留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任教。从世赛冠军到人大代表,杨登辉希望做好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新工匠。

  “年轻人以技能成才是一条‘阳光大道’。”杨登辉说,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地位待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懿艳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推动产学研形成合力。

  “国家更加重视培养高端制造业人才,积极搭建优秀产业工人成长渠道。”全国人大代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冯鸿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TA团队副经理郭晶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充实高技能技术工人队伍,高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将高技能技术工人的表彰纳入国家级荣誉体系,享受相应的政策和待遇,让技术工人成为一种荣耀。

  立足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大局

  如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方合力,达到“1+1+1>3”的效果?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建议,要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局,用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教融合、体教融合等“催化剂”,以更科学灵活的制度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均衡发展,建设一批综合性、专科性顶尖高校,培养一批顶尖人才。同时,要为具有学科超常潜质的学生培养开辟“绿色”通道,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

  “当前,世界科技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塔尖上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线基础上,关注两端。”梅兵认为,一端是对具有某学科超常潜质学生的培养,为他们开辟畅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培养的“绿色”通道,满足科技创新所急所需;另一端是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最前沿,加快培养高精尖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建议,面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以稳定支持为主、竞争性支持为辅的科学研究投入机制,同时探索党领导下的学术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由中组部牵头,国资委加大对国有行业领军企业政策性指导,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共享先进仪器设备,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