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 信息技术 > > 正文

数字技术助推无障碍进程提速

2022-01-25 12:09: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陈杰 评论:0

  数字化大潮正以席卷之势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许多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对于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一直存在不会用、不能用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悄然形成。日前,2022科技向善创新周上发布的《科技向善白皮书2022》,就将目光重点放在过往一年科技互联网领域较为热门的信息无障碍、数字助老等问题上,给一直冰冷的科技注入了一丝“温暖”。

  其实,如何消除“数字鸿沟”,让特殊群体跟普通社会公众一样享受到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数字服务已成为产业共识,信息无障碍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无障碍并不是一个特别新的话题,但在过去20年里,数字技术给普通人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在某种程度上也给视障、听障以及认知障碍人群带来了新的学习门槛。相较于老年群体的“学不会”,视觉听力障碍群体是实打实的“用不了”。

  “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以‘视觉讲述’的方式为视障人群讲述电影,此后又创办心目图书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为盲人读书,通过把书籍变成语音的方式进一步扩展盲人‘看’世界的边际。”北京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旗下心目影院创始人王伟力表示,在推进让视觉障碍群体获得平等的信息之时,不同意也不接受让视障群体边缘化,也不愿意把他们变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视觉呈现的故事能给他们带来的是社会常态的认同、认知和社会文化、思想、情感的一种共享。

  优酷视频日前也上线了一个无障碍电影专区,用的就类似心目影院这种解说的方式,为的则是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在线欣赏一些电影。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信息无障碍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根据世界银行和世卫组织2011年出版的《世界残障报告》的数据显示,每个人一生中平均约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包括儿童期、老年期、受伤时、提重物等时间段)。也就是说,信息无障碍其实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挑战与机遇并存

  基于信息无障碍需求的广泛性,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在内的国内互联网企业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进信息无障碍进程。

  “当前很多App应用需要验证码确保信息安全,而这也正是视障用户深恶痛绝的,他们常常被验证码卡在登录的过程中,能通过都是全凭运气。”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表示,一个普通的验证对于视障用户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而仅腾讯体系内包括QQ、音乐、微信等等应用在内,99%的业务都不能让这些视障用户正常地去通过。

  陈妍认为,这些看似不大的改进,背后的技术并不简单。“推进产品的信息无障碍落地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重视的同时,大量前沿数字技术的加入很是关键。”

  将盲道数字化和无障碍化达,让复杂环境下的盲道真正可用,大数据、5G和AI技术正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将GPS和雷达波装置安装到导盲手杖中,就可以收集盲人出行时的反射数据和位置数据,再将数据投射到地图上,从而得出盲人行走在盲道上时会在哪些地方遇到障碍。”城市象限创始人茅明睿表示,智能盲出发点其实就是解决怎么以简单的方式去感知盲人出行的障碍情况,记录他们遇到障碍的信息并把障碍的信息采集回来,同时还能够给他们提供导盲服务。

  而在听障领域,腾讯天籁实验室也正在探索更多可能。2021年,他们对外公布了一个集测听、辅听、远程看护于一体的App。基于精准测量,可以针对每个人的听损状态,在特定的频段施加不同的辅听增益,提供个性化的辅听。

  数字技术的加入,让一直是挑战的信息无障碍建设逐渐演变成一种机遇。不论是用数字手段去优化城市盲道、让听障群体利用数字技术去补足听觉的信息,亦或是依托远程办公形式给予视障群体更多工作机会,都在进一步证明适老和助残已经成为科技向善的共识,所以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信息无障碍建设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韩梦晨)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10-68667266 电子邮件:dbrmt#chih.org (请将“#”换为“@”)
排行
  • 全部/
  • 本月

编辑推荐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数字报)

扫描添加 中国高新APP客户端
扫描添加 新浪微博
扫描添加 腾讯微信公众号